关于“寻访民间老中医”的项目,我从大一暑假就开始做了,当时我的班主任楼一层老师自我们进校开始就跟我们说他想做大范围的民间中医调研,因为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医者,他们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广袤的农村,中医曾经风光无限,名中医更是被人们推崇倍至。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瓶颈期。或后继乏人或无行医资格,他们在现今的医疗体系中显得极其尴尬。
在大一暑假,我就和另一位同学共同采访了一位中医,当时的谈话内容我记忆较浅,但当时那位中医有几句话却让我推崇备至。他说,“西医是治病,中医是治人。”中医文化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医推崇阴阳平衡和整体观念,人有病,他的心肝脾肺就都需要改善调理,绝不是西医简单的“指哪打哪”。除此之外,这位中医对于现在社会上对中医的宣传也有自己的看法,现在的舆论宣传有的把中医过于神化,把中医形容为“包治百病”;有的则对中医采取过于贬低的态度,认为中医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指导。
时隔一年,在大二暑假我们继续“寻访民间老中医”社会实践,今年我在团队里做宣传工作,所以跟的采访比较多,去了河南长葛、湖北黄石采访民间中医。两个地方的的采访差异性比较大,在河南长葛我们采访的老中医都是乡间中医,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郭宝忠医生。郭医生家里世代从医,他行医至今已有57年,曾获得诸多殊荣。
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是郭医生长期坚持自学专业医学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培训,50多年的不断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郭医生一生治好了不计其数的病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高超的医术、崇高的医德、磊落的医风。
采访当天,我们刚到郭医生的诊所时,郭医生正在给一位病人扎针,我们就在诊所内随处看看,第一眼我就注意到了药柜,后来经过郭医生介绍这是他们从清代开始祖传的药柜。一眼看去,空落落的房间里,药柜独立在角落里,深棕色的古木带着药材独有的香味,凝望着它时,不觉的就停下浮躁的心绪。
郭医生的医术是远近闻名的,他是家里第四代中医传人,他的父辈祖辈就对中医有深厚的理解,但郭医生不仅仅满足于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传,自1970年开始便尝试中西医结合,自费购买了“弱磁共振分析仪”等西医仪器设备用于治疗病人。借钱给病人看病,不多收病人一毫一厘这些更是郭医生最基本的行医准则。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我,当天天气炎热,我们在采访时一直在冒汗,郭医生手拿蒲扇,一直在悄悄的给我们扇风,但摇得不急,慢慢的轻轻摇摇。从短短的一个小时采访中,我听着郭医生的故事,就被他崇高的医德打动,说实话之前碰到过在医生岗位上工作一生的人,但于他们而言,医生也仅仅是一份职业。但在郭医生这,能够感受到他对中医的那份热爱,但他又不会囿于中医的规则,自70年代便开始实施中西医结合,到法定退休年龄,也宁愿不接受国家的补助金也要继续行医,家里更是有浓浓的学医氛围,儿子、孙子、孙女都在继承他的衣钵,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在黄石接触的两名中医都是50余岁,他们都接受过国家专业的培训教育考试,在城市里行医,与之前接触的乡间中医不同,他们在自己开的诊所里甚至有完整的医保报销系统,更是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与刘医生的采访中,我们讨论了更多关于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问题与局限之处,他认为现在中医药高等教育缺乏规范,没有完整系统的教育理念和系统,培养方式和教育内容也偏西化。由于中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中医人才培养时间长,难度大,而普通的高等教育又无法为中医行业培养足够多的合格人才,这就导致许多有名的老中医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情况。
此次的“寻访民间老中医”调研采访给了很多的启发,现在国家虽然在大力发展中医药,在对医院等行政机构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国家在发展中医药发面付出的努力,例如,中医半加成等政策的实施,这都是在为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做出的创新。但是,仍有很多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始终游离在体制外,无法与国家政策接轨。
这次的实践调研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现今民间中医面临的困境,更是意识到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道阻且长,我们在做的或许微不足道,不能真正为中医药的发展复兴做出历史性的贡献,但是我们在努力,在一步步的接近我们的目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93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