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美景,有人喜欢“雾里看花”,有人偏爱“水中望月”,有人青睐异国他乡,有人钟情名山大川。可是,我们都自觉不自觉的以为,美景在远方,而对于身边的美景,却往往容易忽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美景,就在我们低头、仰首间,就在我们凝眸、回眸时。
一.
回想当年自己激动地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点开百度搜索的情景,恍如昨日。那时最先跳出屏幕的便是大名鼎鼎的“红楼”。尽管已经多次感叹他的气派,但当自己真正置身于此,每每借此良辰美景,大言不惭自比卞之琳笔下《断章》中的女子,风景美如画,如是画中人。夕阳西下时,分不清那是旁晚的余辉还是红楼耀眼的墙漆。移天缩地的入口,不饰繁华,正如西农人的淳朴个性与济世情怀。在这里你望不到一棵麦穗,却觉得那方方正正的灌木池像极了儿时光脚跑过的田畦;你亦寻不见山丘,却觉得远处似乎有连绵不绝高低起伏的林冠线。路旁的行道树在树种选择上也刻意避开了冠大荫浓的树木,而是选用了中小型的桂花,以突出开敞空间的宽阔与明朗,金秋时节芳香浓郁,令人心旷神怡。年年桂花香,年年人来人往,年年聚散重逢。久而久之,这花香也便沁透了记忆,每次嗅到,都会牵动心中那根属于母校的琴弦,那早已成了家一样的味道。
二.
沿着蜿蜒的小路,穿过浓密的竹林和蝤蛴的石洞,眼前开阔的平地和水面令人豁然开朗。砖铺地面并没有让人感觉置身在一个现代的大广场,相反,夏秋之交,雨滴漏过交错的XX树杈,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倒像是徘徊在戴望舒笔下雨中小巷的青石板路上,独行的人天真淳朴,时而忧郁,时而彷徨,像极了我们青涩的大学时代。
“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
水是园林的灵魂,人与这精心营造的一勺之水之间的心照不宣,自然不能仅止于环水而行。人若是想与水亲近,可沿阶而坐,可近观嬉戏,可设小桥汀步,可造亭台水榭......每每漫步于这个隐匿在重重建筑中的小园,我都会寻思许久。《诗经·大雅》中写道,“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意思是周文王看到鱼儿在水池中跳跃,那时水体就已然成为了园林的一部分。而汉武帝在太液池中建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从此“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传统园林。之后水体便被广泛的应用开来,我国的古典园林几乎无园不水。大如颐和园的昆明湖,小若残粒园一泓池水,效仿自然又不拘泥与自然,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尽管如此,在面对现代景观的需求时,传统的手法依旧捉襟见肘。纵观当下中国古典园林的遗存早已十不一二,在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思想观念也早已斗转星移,所以首要的不是造园手法的传承,而是造园思想的延续。
三.
凡是西农学子大都去过北校区的八号教学楼。每当春夏时节,楼前点点金黄爬上栾树树梢时,也是同学们最头疼的时候。蚜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就像下雨一般,滴在人行路上吱呀吱呀的粘鞋子,滴在自行车坐上更让大家叫苦不堪。由此可见,栾树并不是行道树的最好选择。类似的情况还有各类果树。谈到果树,生于河北保定的我便与桃树有着不解之缘,在我的家乡,每到早春时节,十里桃林是漫山遍野的粉红色,微风浮动满眼皆是流动的绯色迷雾,脱口便吟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然而这般美景,也只能在乡野间的生产林里见到了。若是因垂涎于桃林美景而将其移栽到城市绿地中,每年的病虫害防治与果实采收便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若是任由果子掉落,那散发着恶臭的一片狼藉,不知会毁了多少人的兴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403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