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的成员们前往西安市长安区周家庄北村拜访苗春生老前辈。苗春生的作品记录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西民俗,关中风情。每一件作品都诉说了一个小故事,它们源于生活,记录生活,展现生活。 在苗老师家中,队员们有幸现场观看了泥塑的制作过程。随手拈来一撮土,经过揉,搓,拍,捏,泥人的形象已经初显,在加上各种工具的塑型,刻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恰到好处,精致且完美。比如衣服上的褶皱,鞋子的花纹,小巧的纽扣等等细节,都处理的非常细致。 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泥塑便制作完成了。“一位梳着偏分头的中年男性,穿着大袄棉裤,翘着二郎腿坐在那里抽着烟。”细节上的体现使得泥人似乎活了一般,仿佛下一秒就会跳到我们面前。
图为苗春生正在制作泥塑。 通讯员云兆慧摄 接着,队员们参观了苗老师的作品展览室,屋子里陈列的成千上万的泥塑千姿百态,无一重复,每一个作品都在诉说着一个小故事。 这一幅三世同堂,两位老人在中间,儿女站在后方,孙辈现在两边,每一个人物的表情,衣服都不一样。完美展现了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服饰,帽子的风格。老人手中的茶壶,钱袋,头巾,各种小物件也一应俱全。表情刻画细致,孩子的脸上带着童真的笑容,长辈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这一幅饭馆吃饭图,席间,人们或小声耳语,或豪爽敬酒,或认真听,小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再现了过去客栈吃饭的热闹场景。
图为苗春生展览作品。 通讯员云兆慧摄 “哇塞!太逼真了!” “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农村!” 一看到泥塑群《看戏》,队员们无一不惊叹称奇。前面是戏台上在演出,戏台边还有人偷偷爬上戏台,台下男女老幼千人千面,生趣盎然。每个人物十几厘米高,前面的坐着看,后面的坐在牛车上看,旁边的孩子们围在糖葫芦、烤红薯摊位前,只见一个摊主正在红薯上缠红线。原来那时候卖红薯是用线截成一段一段卖,跟割肉一样。半个世纪前的关中就这样被长安泥塑昔日重现。 “小时候没有马路,一下雨处处泥泞不堪,大人们都愁的不得了,却把我们这些小孩子开心坏了,我特别喜欢玩泥巴,捏出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开心的不得了”说起小时候的这些小美好,苗老师的眼睛都闪着光,笑的像个孩子。 苗老师还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刘学良老师,看到了他的泥塑作品我就觉得非常有趣。后来就找他学习了泥塑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时间长了,练的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学习泥塑的基础就是爱,执着于小时候的梦,就坚持了下来。” 图为苗春生接受队员采访。通讯员云兆慧摄 对于泥塑,苗老师始于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经得起锤炼,耐得住岁月变迁;同样是因为热爱,才成就了陕西民俗等系列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苗老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触感情都通过泥塑表达了出来。 对于所爱之物的坚守坚持,毫无保留的投入和对生活的细微关注,才成就了这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家。这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有了这些品质做基础,才具备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能力。
图为苗春生赠与队员泥塑作品留念。 通讯员云兆慧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413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