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文化在中国历史悠长,从发明至今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不少文人墨客也都愿意将“伞”这一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戴望舒也曾在他的书中写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湿润多雨的江南,衍生出独特的伞文化,“伞”最早被作为一种遮蔽雨水的一样工具,在江南水乡的温柔怀抱中变得充满诗意与美好。
在杭州,诗一样的西湖孕育出素有“西湖之花“之称的西湖绸伞,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小巧玲珑,风格优雅。为了探寻西湖绸伞的制作工艺以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西湖绸伞寻访小组分别于6月20日和6月23日前往浙江伞博物馆、浙江工艺美术博物馆与西湖绸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绸伞技能大师工作室,了解西湖绸伞发展历史,体验西湖绸伞制作工艺。
(伞博物馆入口 阙美婷/摄)
浙江伞博物馆作为世界首创的伞主题博物馆,主要展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伞文化、伞历史、伞故事、制伞工艺以及伞艺术,场馆内部设计风格独特,极具韵味。
在伞博物馆内的西湖绸伞单元,实践小组成员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到了真正的西湖绸伞,西湖绸伞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杭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及独特奇巧的创意设计,精密细致装饰结构,个性化的造型特色为世人所叹服,它凝聚着几代制伞人的聪明才智。
(馆内展出的西湖绸伞 史赛兰/摄)
(寻访小组成员参观西湖绸伞 阙美婷/摄)
随后,实践小组成员前往浙江工艺美术博物馆的西湖绸伞大师工作室,在志愿者的讲解下,进一步了解了西湖绸伞的发展历史与制作过程。
(小组成员听志愿者讲解西湖绸伞 史赛兰/摄)
(西湖绸伞内部伞骨细节 魏晓菁/摄)
“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是西湖绸伞最具标志性的特色,也是使得西湖绸伞能够在中国伞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西湖绸伞传承人在传承绸伞,发展创新过程中所不能抛弃的一点。
6月23日,西湖绸伞寻访小组成员前往西湖绸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位于浙江文化馆的大师工作室,跟随传承人体验学习西湖绸伞的制作工艺并深入探讨西湖绸伞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一把西湖绸伞由伞骨和伞面构成,在制作过程中,光是上伞面就要经过上架,绷面,换腰线,穿边线,剪伞边,糊伞边,贴青等十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制作者全神贯注,不得马虎。
寻访小组成员分别体验了绸伞制作过程中劈青,穿花线,绷面,换腰线等工序。
(穿花线 石鲜鲜/摄)
(劈青 石鲜鲜/摄)
(绷面 阙美婷/摄)
(换边线 石鲜鲜/摄)
在与传承人宋志明老师的交谈过程中,寻访小组成员也了解到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西湖抽样也同样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由于绸伞精细的制作要求和对于用料的苛刻,导致绸伞价格高昂,无法得到大批量的生产,传统手工艺人难以依靠制作绸伞维持生计,传承人在日益减少。
(小组成员采访绸伞技艺传承人宋志明 阙美婷/摄)
绸伞的传承问题一直是绸伞非遗传承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绸伞的制作技艺,宋志明老师与他的工作室团队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在继承绸伞最原始的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15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宋志明老师拿出与中国美院学生合作制作的伞面扎染工艺作品,绸伞与扎染的碰撞,让这件参展的绸伞作品显得新颖独特,妙趣横生。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非遗文化部门的重视下,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伞文化的推广传播得到了很大的助力,前来学习和体验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的人群也在不断得扩大,目前,宋志明老师极其团队也在筹备“西湖绸伞进校园”的相关活动,让更多学生体验西湖绸伞制作技艺,为西湖绸伞传承人的后备力量注入更多新的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577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