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1896.12.7-1945.9.17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年终49岁,因在南洋参加过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风雨茅庐”
郁达夫在日记中曾提到:“场官弄,大约要变成我的永住之地了,因为一所避风雨的茅庐,刚在盖屋栋;不出两月,是要搬进去定住的。住屋三间,书室两间,地虽则小,房屋虽则简陋到了万分,但一经自己所占有,就也觉得分外地可爱;实在东挪西借,在这一年之中,为买地买砖,买石买木,而费去的心血,真正可观。”说的正是其在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的清水砖别墅“风雨茅庐”。
“风雨茅庐”原意是“避风雨的茅庐”,是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郁达夫希望借此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迫害,决定前往杭州定居、建造新家。而事实上,此次移居却是漂泊风雨的开端,也见证了其从一名简单作家到投身抗战洪流之中的爱国斗士。
郁达夫在杭州时担任《东南揽胜》编委,杭州作家协会理事,还经常在《东南日报》副刊发表杂文,直至1936年郁达夫收到国民党福建省主席的邀请,希望其能赶赴任职,离开杭州。此后,郁达夫的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战洪流之中,先后写下了《黄河两岸》、《平汉陇海津浦的一带》和《在警报声里》等文学作品,为中国人民抗战树立坚定信念,也开创了文人先河。
他曾这样给文人下定义:“能说‘失节事大,饿死事小’这话而实际做到的人,才是真正的文人。”
“炎黄草泽尽英雄”
1942年,郁达夫乘坐公车从外地回到苏门答腊,途中遇日本人前来问路。只有郁达夫明白日本军官的意思,前去用日语回答了他们。而正是这口流利的日语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没过几日,日本人找到他,逼迫其充当翻译。
在他任翻译期间,一直努力与日军周旋,努力保全自己与华侨。在此,没有一名华侨受到伤害。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没有料到的是几日后,郁达夫与人在家中闲聊时,突然闯入一印尼青年邀请其前去有一要事商量,而这一走却再也没回来。经后来的调查,日本宪兵因郁达夫在翻译过程中得知过多机密内容,派人将其骗出家中,劫持至一偏僻之处,将其残忍杀害。
郁达夫一生风雨,年仅49岁,而爱国是贯穿其一生的精神支柱,“烽烟燃起笔作枪”,他用其一生坚持。他是文学家,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578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