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早晨8点,内江师范学院“雨巷”三下乡实践队前往泸州分水岭镇的伞里古镇,学习和了解分水油纸伞的历史、演变以及品格。
抵达伞里,木制的牌匾高挂在门庭上,借由着油纸伞装点着门户。伞里,顾名思义,伞的故乡,而这里的伞,却特指的是泸州分水岭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 走入伞里,低矮的廊檐楼阁之上,随处都可以看见各色的油纸伞,如同花朵一般盛开在各处。路遇一处奇怪的木头,疑似座椅却又不是座椅,走近一瞧,原来是油纸伞的伞架模型,底座题了八个字,“伞架为人,团结互助”。
随后,来到了油纸伞博物馆,在这里毕六福,毕先生为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毕先生是油纸伞的第六代传承人,在他的家庭里,一直以要正要直、诚实守信、一丝不苟、坚守传承为家风。
在介绍油纸伞的过程中,他说:“做人如做伞。”伞骨为竹,选的是6月至8月的竹子,坚韧不会腐败,其传承的是虚怀若谷、勇敢坚毅的品格;伞面拒腐,利用特殊丝线和材料,使得伞面不会腐烂,其传承的是洁身自好、清白做人的为人之本;伞柄支撑,传承的是正直虚心、高风亮节的处世之道。
从伞骨到伞面,道道工序,一丝不苟,不仅仅是制伞技术的相传,更是匠心的传承。毕先生说:“伞韵匠心是分水油纸伞传统技艺的精神根源,是植根几百年专注敬业的精雕细琢,也是不忘初心永续前进的心。”
诚如毕先生所言,在他的介绍之下,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学习并领会到油纸伞的内在品格,正而不腐。更是感受到匠心的力量,明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640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