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靛青焕发新生
——街头采访和问卷调查整理分析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五社会实践服务团第2小分队在近日大致完成了温州瑞安有关于“蓝夹缬”的街头采访和问卷调查后,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对整理结果进行了小组讨论和系统分析。
蓝夹缬是唐代复色夹缬技艺的遗存,是我国古代的雕版印染活化石。蓝夹缬的戏曲纹样是我国传统染织品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一孤例,在品种和数量上也极大丰富了我国民间戏曲图像的传世存量。有清以来,蓝夹缬仅在浙江南部地区流传,在当地的人生礼俗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也是研究流传地民间文化圈的理想标志物。但外界了解蓝夹缬者极少,通常认为其传承已经消逝。
所以结合街头采访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来看,蓝夹缬在温州瑞安也不被当地人熟知,甚至多数人表示从未听说过蓝夹缬,这样的结果确实十分令人痛心。造成这个结果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如蓝夹缬博物馆馆长王河生先生所说的那样,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手工艺品的打击,还有则是过去的封建思想导致的蓝夹缬技艺传男不传女。这些问题使得蓝夹缬技艺在温州地区虽然保存尚且完整,但是已处于濒危状态。
值得庆幸的是,当地人对改变现状作出了许多努力。比如在城市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对蓝夹缬进行不留余力地宣传。还有蓝夹缬博物馆馆长王河生先生,开设了蓝夹缬制作工艺的辅导班,收了一百多个学生,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学的蓝夹缬制作的智慧传授给学生,对来馆调研的在校大学生也十分热情有耐心,认真教授制作流程,也能坐下来慢慢解答我们的疑问。
经过各类资料和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我们小组认为,若想打破蓝夹缬长期不被外界知晓的现状,应该归纳总结它的特有价值,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也应对蓝夹缬提高重视,加以保护。蓝夹缬本身就有极高的工艺学、民俗学、还有戏曲图像学研究价值。可设立博物馆,收集各种不同的老纹样,分不同的专题进行展示和研究。也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新图样、新产品,拓宽应用新领域。
另外,进入流通市场也是保护蓝夹缬的一种方式。传统工艺不能仅靠“表演”这唯一途径存活下去。如今的蓝夹缬只能作为小众消费品,但它固有的悠远文化韵味,以及作为手工作品的亲和力,还有植物染料靛青的环保品质,都使它具备了开拓市场、回归生活的资本。
7月8日经济管理学院第五实践服务团队第2小分队报送信息
通讯员 杨启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661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