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巍:传承文化,立德树人
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德向善力量的形成,是国有德而兴、人有德而立的基础。为了传承并弘扬优秀“善”文化,安徽师大文学院赴苏州德善书院“弘扬经典,立德从善”暑期调研团队对德善书院讲师,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杜巍做了一次专项访问。
图为杜老师在认真听孩子读《千字文》节选。通讯员 李静 提供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德善书院位于苏州文庙府学崇圣祠内,文庙府学为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建,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而其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是在2013年4月25日,是由苏州市文明办、苏州市语委办、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文联、苏州日报社联合主办的非学历、公益性教育机构。
杜巍老师从学院开始授课初期便已在这里,每周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做这样一项没有任何实际经济回报的工作,“我从2014年开始,至少有五年了,主要是政府支持这个项目,只要政府一直把这个班开在这里,我们志愿老师就一直会在这里”。
而在被问到为什么愿意一直坚守在德善书院时,杜巍老师笑着答道:“纯粹是自己的兴趣,当时我们留下来就是因为觉得这里很好,而且也是假期,跟学校的工作没有什么冲突。我们主要是以普及大众的目的去上这个课,帮助学生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在德善书院的发展之路上,她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图为杜老师在讲解《千字文》的韵部知识。通讯员 李静 提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孟轲在《孟子·尽心上》中说:“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义谓用和暖的春风吹拂人,似及时的雨水滋润大地一样,象征着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上课前,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穿戴好汉服,端坐在充满古色古香气息的长凳上,准备聆听《千字文》中天、地、人、和的关系。长凳、长桌、孔子服、孔子像等种种因素,无一不彰显出德善书院的文化氛围。在杜巍老师的教导下,书院的新老生们恭敬地行课前三礼,向圣人孔子行长揖礼、向授课先生行鞠躬礼、向父母行鞠躬礼。“礼”过三巡,《千字文》的课堂教学方才正式开始。
图为杜老师在为孩子示范课前三礼。通讯员 李静 提供
在杜巍老师眼中,“我们并不是以教育为目的,叫他们读或是背什么,而是去推广文化,在这个环境下让学生们慢慢感受文化。教育本身就是慢慢浸润的,如果传递不到小朋友,那就传递给家长,家长也是苏州人,可以让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在她看来,书院教育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依靠教师、国学爱好者、政府机关等社会力量的支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巍老师的授课方式也正是这样,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学生们领悟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起到了卓越的德育效果。
精心筹备,细致入微
杜巍老师在课堂之时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她妙趣横生、绘声绘色的语言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在这背后,是她数个晚上不辞劳苦地筹备,她说:“很多经典在开始时是最简单的,后来慢慢变难,我们备课时也是如此,一共六节课,我们每人备一节课,但一开始时‘千字文’组员并不多,可能要一个人要备两节课。我领了第一课就要去领后面的几课,若不记得就又要重新去学习它。”杜巍老师在弘扬经典,传播“善”文化事业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只有在这大量精力的投入下,她的课程才能如此充满感染力,以娓娓动听、妙趣横生的形式激发起学生及其家长的兴趣,使听者从中均能有所收获。
“爱育黎首,臣服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在杜巍老师悠扬的歌声中,我们真实可感的目见了传统文化,感受到致力公益、传承经典的践行者的赤诚热心,更能清晰感受到社会力量对国学、对“立德崇善”的文化的关注与支持。“传承文化,立德树人”从来就不是个人的任务,而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广泛支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664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