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我是心理学的学生,总是情不自禁地会把自己专业学到的知识,去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得出某种结论。例如,今天给一年级学生上的成语课和作业辅导课,便让我深有这种体会。
记得大二上学期学到的《发展心理学》,将儿童分为了容易型、困难型与回避型这三种类型。在教授成语课时,这种感觉尤其明显:愿意回答老师问题、发言积极踊跃的,大概便是容易型;对老师授课不理不睬、一旁自顾自地玩耍,便是困难型;对老师的点名提问,沉默以对的,大概便是回避型。这三种类型,如果放到作业辅导课,那么差异则更加明显。
正是中午一点半左右的样子,也是困意浓浓、深思倦怠的时候,孩子们都在各自的座位上奋笔疾书,努力完成暑假作业。但——也就只是三分钟热度,毕竟6、7岁孩子的注意力本就十分有限。大概过了十分钟的样子,便有一些孩子不在专注于自己的作业——翻书包、削铅笔、讲小话……各自小动作,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孩子,坐在座位上,自顾自地发呆,问他也不说话,让作为监督老师的我们尤为头疼。
但心理学中,也曾提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老师、家长们无条件的正向关怀,他们正是懵懂不知事的年纪,不知事并不代表没有感知觉。面对新的老师,他们会期待——期待老师给自己带来的新的体验,同时也会害怕——害怕自己的一些行为会被新老师讨厌。和他们的接触中,其实我也能感觉到,他们中的一大部分,其实是期待着新老师能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当看到原本面对我羞怯得不敢开口的孩子,在我多次的耐心询问下,逐渐愿意开口叫“老师”寻求帮助,我的内心突然变得十分柔软,这其实才是我所希望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
这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的三下乡有了意义,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传授知识,而是用自己的温柔、耐心,教会她勇敢,勇敢地寻求帮助,勇敢地信任他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681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