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山东大学文学院“寻觅老济南”调研团队来到了历下区非遗展览馆,一起体味鲁绣文化的魅力。
鲁绣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属于山东生产的刺绣品,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山东省简称为“鲁”,故名。戎玉蕊老师是鲁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她技艺精湛、成就颇丰。今日,戎玉蕊老师有事外出,不过,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戎玉蕊老师的学生朱益萱。
朱益萱带领调研团队参观了一些精美的鲁绣作品,并为调研团队进行了细致的介绍。“鲁绣里面特有的是发丝绣,它用的是动物或者人的毛发,比如说这个孔子像的胡子和眉毛就是用头发绣的,而他的衣服是用熟丝绣的,绣这一张画要用两年时间。后面这些是二十四孝图,完成一幅大概要半年时间。”朱益萱向调研团队介绍孔子鲁绣作品和二十四孝图鲁绣作品时说道。
当谈到鲁绣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与其他绣种的区别时,朱益萱说:“大家都不太知道鲁绣,只知道湘绣、苏绣、粤绣,其实鲁绣的历史要比苏绣早。当时北方战乱,人们南迁,把养蚕和刺绣的技术也带到了南方,使得刺绣最终在南方兴起,但其实鲁绣的历史更早。鲁绣比较擅长绣名人字画,擅长表现水墨画干湿浓淡的感觉。南方绣种的色彩比较艳丽,鲁绣则比较淡雅。鲁绣既有手绣也有机绣,像坐垫被套基本都是机绣,效率比较高,作为商品比较合适。”
调研团队向朱益萱提问了一些有关鲁绣的问题。在谈到鲁绣所用的蚕丝线时,朱益萱说:“蚕丝线看着容易断,但其实它能保存上千年。”调研成员听后问到蚕丝鲁绣作品是不是容易起毛这一问题,朱益萱说:“对,绣的时候手上不能有刺,不能起皮,绣之前必须在手上抹甘油,而且不能是那种油性的油,否则绣出来的作品就会有很多油渍。绣的过程中手每脏一次或者摸过汗了,就要把手洗干净重新绣,否则就会绣出来黑色的针眼,所以一幅作品可能要半年才能从绣阵上下来。”一个调研团队成员问到政府支持力度,朱益萱说:“比以前重视多了。因为南方那边向来对文化比较重视,政府早就开始扶持非遗和手工艺了,帮助他们管理出口订单,形成产业化,所以他们发展特别快。就是说,别人已经尝到甜头了,咱们这边才开始。现在每年的非遗博览会都会在济南举办,所以政府已经对非遗开始重视了。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不太行,宣传不到位,好多人都不知道咱们的手艺。”“那现在济南做鲁绣的,除了你们这儿,还有其他人吗?”一个成员问道,她说:“这个手艺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有戎老师和她的两个同事,但其中一个因为年纪大了已经不绣了,就只剩两个人在坚持做。戎老师几乎每天都在绣,所以她的作品比较多。”之后,成员们问到作品的规模以及商业化情况,她回答说:“也有小的作品,有戎老师绣的,也有她的学生绣的,但很多都已经卖掉了。有好多人知道我们这个地方,他们就会用邮箱给我们发订单。有些小的物件,绣起来费时还卖不上钱,像这种小包就几十块钱,但可能要绣几天;不如用机绣,一上午就能绣出好几个。如果刺绣在门店的话,就没有办法静心绣了,像我们一上午可能就坐在这里一动不动,绣得完全投入进去了,所以手工刺绣这个活儿不适合去比较商业化的地方,但是产品是可以集中摆放出去的。现在也有很多高校在帮我们做推广工作,但还处于摸索阶段。”成员们最后问到有关技艺传授与教学的问题,她说:“也需要报班,根据你的天赋来决定。像初级班是3000块钱绣三幅作品,做完可以自己拿走,有时间就来绣,一般半年可以完成。三幅作品是有难易层次的,第一幅是线条,第二幅有色彩,第三幅则是有过渡,需要运色的作品。绣的时候,老师会给你指导,也会教你针法。”
在参观的最后,朱益萱向我们介绍了《鹊华秋色图》鲁绣作品,她说:“这幅《鹊华秋色图》是老师的代表作,绣了两年。前后虚实做的很好,通过配线改变色度,色差很小但又不一样,所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光是不一样的。”
通过今天的调研活动,成员们对于鲁绣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鲁绣工艺不断创新,鲁绣作品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在技艺精湛的传统手绣和效率较高的机绣相互配合下,鲁绣文化也逐渐适应了现在的时代潮流,相信在戎玉蕊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的努力下,鲁绣文化能继续得以发扬光大。鲁绣文化拥有十足的韵味,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688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