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为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积累垃圾分类经验,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寻迹七十筚路,启看婺州风云”暑期社会实践团在7月5日走进因垃圾分类两年七上央视的金华金东区六角塘村,亲探垃圾分类经验。
垃圾分类的“金华经验”,是六角塘村人津津乐道的乡村治理创新,在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可以讲述垃圾分类的六角塘经验。从2014年开始实施起,六角塘村的垃圾分类,走出了金东区,走出了金华,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于2018年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农村垃圾分类“金华经验”。
实践团走进六角塘村,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金东区“两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模式。六角塘村每户人家门前都有可烂和不可烂两只垃圾桶,村民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后由分拣员进行二次分类与监督,保洁员进行分类收运,将可回收垃圾挑拣出来,联系供销社进行回收。可腐烂的垃圾就由保洁员运往阳光房,进行堆肥腐烂,一般两个月就可以完全腐烂。“按照可烂和不可烂的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对于村民来说简单易懂,他们也不会觉得烦”,讲解员如是说。
在金华农村垃圾分类艺术馆,一幅由瓶盖拼成的艺术画就紧紧抓住了实践团成员的眼球。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幅画是由一位妇女主任收集了很长时间的瓶盖而拼成的。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理念,那就是“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合理利用,便能变废为宝”。金华农村垃圾分类艺术馆便是秉承这种理念,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
实践团成员在分拣员与保洁员的带领下,对金华金东区六角塘村的“二次四分”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分拣员负责“二次”,保洁员负责“四分”。分拣员的工作由乡镇干部或老干部负责,主要内容是对村民家门口的垃圾桶进行监督,发现有分错的就进行纠错。“我们将会腐烂的垃圾运输到阳光房里进行堆肥腐烂,对不会烂的垃圾再进行细分,挑拣出可回收的瓶子、废纸进行回收,其余的进行填埋”,保洁员向我们介绍道。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六角塘村108户的垃圾桶中,可烂垃圾与不可烂垃圾的分类正确率高达97.2%,仅有3户将餐巾纸裹挟入了可烂垃圾,与此同时,我们利用APP对垃圾桶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对该户的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打分评价,实现了大数据联动垃圾分类与社会治理。高阳烈日,实践团队成员不畏炎热,在结束了108户的216个垃圾桶的检查与垃圾分拣后,我们真正体验了六角塘村“二次四分”垃圾分类的做法。同时在与当地村书记楼书记的访谈后,我们对村子的垃圾分类情况有了系统的了解,在垃圾分类的分拣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得到了合适的反馈与合理的解决。
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六件大事之一。通过垃圾分类工作的体验,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了垃圾分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垃圾分类的六角塘实践、金东经验、金华模式和浙江模式等率先在全国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过程中作出的成就与创新,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优良的范本。
通讯员 浙江工商大学 李静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02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