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政府号召,助力《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落地,7月9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萤火”实践队队员们走进兰溪黄店大礼堂,给36位孩子带来一堂垃圾分类趣味课——“神奇”宝贝在哪里。
童谣唱响,培养意识
童谣往往能贴近孩童兴趣,让孩子们能够趣味学习、有效记忆。队员们以此入手,改编童谣、悉心教学,引导孩子们记住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废弃物,看似无用呀;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呀!垃圾箱,站路旁,认识吗?”欢快的旋律,简洁的歌词,一曲童谣唱出了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也让垃圾分类的意识在孩子们心中逐渐萌芽。
模拟分类,掌握方法
从“垃圾分类的现状”、“垃圾分类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三方面详细展开,主讲人郑聪准备充分,用通俗语言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相关知识。授课过程中她积极与学生互动,不断抛出“电池属于什么垃圾”“绿色的垃圾桶内应该放什么垃圾”等问题,并出示图片让学生模拟分类以检验学习成效。孩子们回答得头头是道,收获了许多垃圾分类的知识。
手工制作,变废为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变废为宝”手工艺课让小朋友们兴致高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热烈讨论,发挥想象,充分利用收集起来的易拉罐、旧报纸等废旧材料,制作成精美的手工艺作品。“我想做一艘能回收废水的帆船!”“这是一个智能风扇!”一件件独具个性的手工艺作品在孩子们的巧思巧手下逐渐成型。打破思维局限,丰富课堂形式,别出心裁的实践课寓教于乐,令小朋友们掌握废物利用的方式,明晰环境保护的急迫性。
这堂垃圾分类趣味课在培养孩子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同时,也让小朋友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带回家,用“小手”触动“大手”,将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们。
图|王心怡
文|孙熠婷 张镨尹 黄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04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