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二字,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时时体会“奋斗”的意义。这次三下乡活动,我作为江西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宣讲团的一名团员,和27名团员一起来到了延安。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有一个共通之处,即“艰苦奋斗”,我们跨越千里,使二者交汇,为新时代的“奋斗”增添了时代意蕴。
7月5日上午,我们参加了由延安干部学院王东仓教授讲授的专题课程——《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王东仓教授以时间和重大历史事件为轴线,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历程,即落脚陕北谱新篇,延安岁月铸辉煌,转战陕北定乾坤,延安经验增勇气。三小时的课程,为我们徐徐展开了延安时期十三年的壮阔画卷,我们不得不感慨:创业艰难百战多,唯有奋斗,才能救人民于水火、救中国于危亡;唯有奋斗,脚下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
7月5日下午,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实地感受延安13年的奋斗岁月。看着“小米加步枪”,看着毛主席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看着抗大学生自制的核桃算盘和用过的沙盘,我们不能不沉思,那时候缺衣少粮,还要面对随时死人的战争考验,是什么支撑着党艰苦奋斗,又是什么支撑着老百姓自己节衣缩食,却用土窑和小米养活了共产党。我想,这大概可以在《毛泽东与毛岸英感天动地父子情》中找到答案。
在王家坪,讲解员动情的讲解了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父子情,让我们体会到了毛泽东作为父亲的深情,作为共产党员的坚忍,作为党的领导人的家国情怀。十八年生离后的重逢,毛主席在机场见到儿子毛岸英时的一句“你都长这么高了”,包含了主席的多少愧疚。当得知儿子毛岸英不幸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主席强忍着悲痛,看似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听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难道毛主席没有感情吗?如果没有,他怎会在繁忙工作之余一次次耐心纠正岸英在回信中的语法错误,教导他树立三观?他怎会在得知岸英牺牲后双手颤抖以致平时最熟练的点烟动作竟重复了七八次才点着?他怎会因战争频繁前后5次搬家却瞒过了所有人小心翼翼的收藏了留有岸英遗物的小盒子,直至主席逝世才被发现?毛主席的爱和天底下所有父亲一样,浓烈而炽热,但他却选择了将它深埋于心,因为他要为成全中国更多的家庭圆满而奋斗,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幸福的前提!这就是共产党人奋斗的答案,他们始终秉承着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7月6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一起诵读经典老三篇之一《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主席1944年在党员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主席以张思德为模范,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时隔75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没有变。我们生在和平盛世,“死人的事情”不会再“经常发生”,但也有新的挑战和风险需要我们与之斗争,有新的时代使命需要我们为之奋斗。作为一名宣讲者,我们要怎样为人民服务呢?这次跨越1100多公里,从井冈山来到延安,学习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就是我们以实际行动奋斗的表达。这次千里之行,既是对我们所有宣讲团员的一次精神洗礼,也是对我们理论水平的再度提升,增强理论自觉,坚定为理想奋斗的信念。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我们青年一代,以个人而言,似乎力量很渺小,但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不可阻挡的。作为宣讲团团员,我们将始终秉承“事事思宣讲,时时在宣讲,人人要宣讲,处处可宣讲”的理念,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今天,我们不畏骄阳,不惧长途跋涉,不远千里从井冈山北上延安;他日,我们将不畏困苦,不惧挑战,激情昂扬奋斗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文婷 廖嘉林 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霏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22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