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3月18日起,国务院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北京、上海、厦门等46个城市将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方案》强制要求饭店、购物中心等主体负责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正所谓,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在分类工作中,餐饮店和商店一直都是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地。2019年7月9日下午,绿色智行实践队开始了对中山路旅游景区、中华城购物中心及内部餐饮行业的走访工作,尝试了解其垃圾分类情况。
购物中心:“一只桶”要向“两分类”转变
在中华城购物中心内,实践队员们对室内清洁人员进行了采访。室内清洁人员同实践队员们表示,购物中心内并未进行明确的垃圾分类,且尚未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与居民小区不同,购物中心的垃圾种类有其特殊性,产生的垃圾大多是塑料瓶、易拉罐和纸张,因此购物中心应将其主要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类。同时,中心内部不能保持着“一只桶”的状态,也需要有“两分类”,如设置标明“可回收垃圾”等文字或图片的垃圾桶。特别的,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购物中心和消费者要理解和重视垃圾分类,因为产生垃圾的源头是购物中心和消费者,所以如何引导垃圾产生源头充分参与垃圾分类,相关部门还需要多想些办法。
餐饮行业:分类工作仍需明确
结束了购物中心的调研,实践队采访了中华城内部分餐饮店的店员。外婆家(中华城店)的店员表示店内垃圾分类大致分为三类,冷菜间、果皮类的垃圾为一类,其他厨余垃圾放在泔水桶为一类,客人用过的纸巾放一类。海底捞的店员表示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两类,而厨余垃圾店内未有细分。而在中山路烧烤海鲜摊位,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烧烤摊位的垃圾只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且许多店铺内的海鲜壳被错误归为厨余垃圾(应是其他垃圾)。此外,实践队员们知悉,中华城内部已经有着垃圾分类的罚款机制,餐饮店如果不遵行垃圾分类的规定,将会收到500到1000元不等的罚款,这项措施使得现阶段餐饮店的垃圾分类情况逐渐好转。
餐饮店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并且垃圾分类不易。虽然中华城餐饮业总体垃圾分类较好,但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果可以将厨余垃圾单独收集,不仅可以减少进入填埋场的有机物的量,还可以减少臭气和垃圾渗透液的产生,同时避免水分过多对垃圾焚烧处理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对设备的腐蚀。作为餐饮业,要想解决实物垃圾,最好是研究一套减少剩菜的方案,要在类似中华城的餐饮街进行垃圾分类,改变垃圾的倾倒方式和确立全新的垃圾处置流程是必要的。在垃圾分类的背景下,减少不该产生的垃圾,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旅游景区:教育与惩罚机制要相结合
厦门作为一个“高颜值”的旅游城市,旅客数量逐年递增,这也带来了景区垃圾多、杂、乱的特点,垃圾分类工作、分类教育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山路的调研经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实践队员们发现每隔50-60米就有设置一个垃圾桶,像中山路这样的旅游景点,每日客流量极大,减少垃圾桶间隔、增加垃圾桶数量的举措是必要的。游客们来自五湖四海,其垃圾分类的意识自然也有所不同。在实地调研中,部分游客在游览景点时表现出了“懒得分类”、“不想分类”态度,中山路景区的部分垃圾桶内也混乱不堪。针对这种现象,实践队提出了宣传教育与适当惩罚措施相结合的方案。对于景区内的游客,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教育,从转变游客思想观念上下功夫,积极引导游客做好可回收垃圾与其它垃圾的简单分类。同时,适当的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旅游景区内可以建立一套错误垃圾分类的罚款机制,并将关于罚款的注意事项及时告知游客。有条件的景区还可以设置专员巡逻,监督游客的垃圾分类,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垃圾分类关键在于人。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要有行动,要有绿色行动,做好垃圾分类和垃圾回收工作。垃圾并不是一无是处,废品也不是废不可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垃圾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只是人们没有发现处理好垃圾回收的方法。垃圾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符合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方案。我们应该看到,分类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厦门市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之下,垃圾分类工作可以做到更好。
(图/周婧茹 文/涂雪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46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