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7月11日上午9时,为提升儿童的国学文化素养和增强安全意识,文学院暑期支教志愿者们与锦屏镇留守儿童汇聚在文化中心三楼教室,开展每日的诗词朗诵课及安全知识小讲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被同学们饱有深情地吟诵出来,字句中无不让人真切感受到苏轼在中秋之夜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以及乐观豁达的情怀。但在教学开始时,诗中出现的“宫阙”、“琼楼玉宇”、“朱阁”、“绮户”、“婵娟”等这样的生僻词经常被读错或理解有误,这不禁让同学们感到疑惑,于是志愿者将《水调歌头》用现代汉语向同学们翻译,让这首诗更加的俗易懂,便于理解。
志愿者老师们也对整首诗词进行了意象拓展,故事牵连。比如除了大家了解到千古名句“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外,也掌握了其他表述月亮的词语如“白玉盘”、“蟾宫”。与月亮相关联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最著名的莫过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了。朗诵诗词课不仅让同学们掌握更多古代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了解古人的内在思想,与他们产生精神共鸣,丰富自我内在精神素质。
在安全急救知识课堂上,志愿者就现在炎热的夏天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做出了知识普及。“中暑”就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症。志愿者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中暑时会出现哪些外在症状?”大家踊跃回答,集思广益。最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志愿者们对此做出了总结,中暑的症状主要包括头晕目眩、呕吐、四肢无力、胸闷等。同学们不时模仿中暑时晕头转向、呕吐的模样,引得哄堂大笑。而夏天蚊虫出没也是令人烦躁讨厌的事情,当蚊虫进入耳朵里又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纷纷歪着小脑袋感受情景,不自觉地用手拍了拍耳朵,却都无计可施,无奈摇头表示不知道。志愿者便揭示最安全方法是关掉灯光,进入黑暗处用小灯光照亮耳朵来驱散蚊虫。此时大家又陷入不解当中,皱紧眉头,困惑地望着老师直呼为什么。另一位志愿者便用科学语言解释道:“蚊虫喜欢灯光亮的地方。比如家中的飞蛾和细小蚊虫总是喜爱围绕灯管处,所以用灯光照亮耳朵时,蚊虫会循着光线飞出。但我们用尖利的物体深入耳朵去解决时,可能会伤害耳朵。”
课后,同学们与志愿者老师交流过程中谈及了其他有关安全急救方面的小知识,也无不感叹科学的神奇伟大。志愿者也寄予小朋友们希望,希望他们努力学习真知,在课堂知识之外再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同时将知识用在生活中,做到学有所用。
本报记者 张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49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