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石家庄7月8日电(通讯员 顾昊 李云涵)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自西向东流经石家庄市域,最终汇入渤海湾。随着石家庄城市北跨战略实施,滹沱河由城边河变为城市内河,成为石家庄“一河两岸三组团”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树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地标,打造河北省第一风光带,重现太阳照在滹沱河上的自然风光,石家庄以规划建设国内著名的美丽河流为方向,对滹沱河全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水清岸绿风光美、和谐繁华产业兴、特色彰显韵味、通畅亲水百姓乐的生态河。2016-2017年度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揭晓,石家庄滹沱河生态绿廊项目榜上有名。
为切实感受京津冀协调发展与环境一体化成果,东南大学实践团打车前往滹沱河生态景区参观调研。
他说——调研从发车开始
至景区的大半个小时车程中,实践团成员向司机李师傅打听起石家庄在京津冀一体化下的环境变化。
李师傅首先毫不犹豫地给出了总体感受:石家庄环境的确越来越好。紧接着,他说出了最为直观的变化:几年前下完雨,车上全是泥点;现在下完雨,车就像清水冲洗过一样,空气中浮尘少了很多。石家庄的雾霾也有了很大好转,约五年前,尤其在秋冬季节,吸一口气感觉闷在胸口特别难受,PM2.5指数一度曾达到1000多(ug/m³),家里窗子也是一关好多天;而现在,蓝天白云刷屏已成常态。
李师傅又开始感慨石家庄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来保卫蓝天:在京津冀统一规划下,京津冀联合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水泥厂、钢铁厂、陶瓷厂、冶炼厂、服装厂等都关停了,矿井关停,矿山统一规划、统一开采。一些刚刚建成的水泥厂甚至还没有开始运营,就要面临因响应新政策而不得不拆除的境遇。师傅还提及自己以前也是做工程的,不过在新环保政策下半干半歇,后来也转行了。
听到这里,实践团成员深切地认识到石家庄经济与环境的两难处境,并接着询问师傅对牺牲经济提升环境的看法。
李师傅略带沉重地表示:“总得有牺牲。”以前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现在经济总量起来了,就要把环境也搞好。要以人为本,治理环境。关于就业问题,师傅看得很开,法子总是有的,比如现在搞旅游的人就挺多。
此外,李师傅还是一名拥有两个孩子的父亲,一句“以前雾霾多,孩子老咳嗽,现在好多了”,透露着石家庄环境转好后他作为父亲的欣慰,一句“总不能让下一代孩子们遭这罪”,又表现出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石家庄市民对环境治理的决心与信心。
见证——漫步于滹沱河畔
滹沱河生态景区,通过河道自然系统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创造出多元、活力、生态的滨水景观空间,营造河滩漫绿、清水中流、文脉贯线、城景共融的景观形象,打造石家庄市的绿色核心,推动城河互动和人文生态融合交流。
不巧的是,参观当天由于上游蓄水,再加上多日没有降雨,生态园水面退去了不少。虽没有百顷水面碧波荡漾的壮观景象,两岸林木倒是葱葱,形成一片天然氧吧。一群白鹭时而穿梭林间,时而凌湖飞翔,增添了不少生态气息。
一位当地居民介绍,以前这一块全是荒地,河道凌乱不堪,水是污水,还经常断流;后来政策下来,进行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才有了今天的一番景象。现在,当地居民来这里玩的也挺多,许多家长带孩子去遛弯、去划船,欣赏着沿河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悦享这颗京津冀环境一体化的硕果。
随后,实践团来到滹沱河一带的标志性建筑——冀之光灯塔。冀之光塔高56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塔内共有九层,塔身以“冀”为形。灯塔矗立在滹沱河畔,如同一位强而有力的巨人,守护着一方的宁静与美丽。阳光正好,洒落塔身,与茂密的树林、粼粼的水面相映成趣。正如塔的名字“冀之光”,这一带的生态画卷充分彰显了河北在京津冀生态建设中展露的希望之光。
滹沱河畔标志性建筑——冀之光灯塔 陈智浩 摄
通过车上的采访与景区的实地调研,实践团深刻而实在地看到过去几年石家庄政府及人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保卫战中所展现的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和大刀阔斧的行动。相信在人民与政府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下,石家庄定会决胜环境攻坚,在京津冀生态建设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践团在塔前合影留念 洪明骐 摄
东南冀录员实践调研团 责任编辑: 易颖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73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