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势,两相当;分彼此,各参商。顷刻间化出百计千方。”这段话出自清朝王再越的《梅花谱》,描写的是象棋世界里双方对弈的乾坤。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历史悠久,趣味浓厚。蕴含在对弈厮杀的象棋背后的中国象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却被今人忽略。重视象棋文化,重拾象棋文化,让学生接触并了解象棋文化是当下重要的任务之一。7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五四爱心学校赴黄山市雷湖中心学校“说文写字”团队将象棋带进课堂,让学生领悟象棋文化中的玄机奥妙。
游戏添兴趣
刚上课,教室里并未完全安静下来,孩子们的说话声此起彼伏。“大家安静啦,这节课我们来上象棋课。”新鲜的课程内容使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他们将疑惑又好奇的目光投向讲台上的老师。
“大家听过一句话吗?叫做过河的卒子——有进无退。”志愿者老师从谚语入手引出对象棋棋子的基本规则的介绍,并将象棋一个个举起来放在黑板上已经画好的棋盘上来加深学生对象棋棋子走法的印象。
考虑到一班即一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较小,在实践部分,志愿者老师并未采用学生两两对弈的方式,而是带领学生一起玩由象棋衍生出来的名为“翻棋”的游戏,即将32个棋子正面朝下置于半边棋盘上,通过翻开棋子比较大小、大棋子“吃”小棋子,最终比较谁剩下的棋子少则谁赢。听到可以亲身体验象棋,学生都高兴的挥舞着小手,一双双眼睛紧紧跟随老师的身影,等待着老师将象棋发给自己以及自己的同桌。
“老师老师,我同桌今天没有来,他请假了。”一位落单的同学举着小手怯怯地向老师说道。“那老师陪你玩好吗?”志愿者老师微笑着向这位同学发出了邀请,学生羞涩又期待地点点头。老师蹲在讲台前,学生站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围在讲台前开始玩“翻棋”游戏。三五分钟后,有同学看到老师和学生一起玩,便也走过来围观,还热心的为同学“出谋划策”。通过这种边玩游戏边学习的方式,既增加学生对象棋的兴趣,又加强和巩固学生对象棋知识的了解,为学生了解和热爱象棋文化奠定了基础。
图为志愿者老师和落单的学生玩“翻棋”游戏,其他同学在一旁“观战”。尹思雨 摄象棋蕴文化
在二三班即三四五六年级,志愿者教师在教授象棋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增添了有关象棋文化的具体的内容。一种文化必有其发轫、孕育与成型的时期,支教老师从这个角度出发,向学生介绍了象棋的来源及其文化的变革、定型与发展时期,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时的发出惊叹,有学生直言他以前只知道象棋棋子的基本走法,而老师上课所说的这些是他以前不知道不曾接触也不了解的内容。
“大家平时经常能看到象棋,知道象棋有将、象、炮等棋子,棋盘两边的分界叫做楚河汉界,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呢?”听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有一个男生率先举手,他认为原因是楚河汉界听起来更霸气、更有韵味,他说完后,有几位同学表示赞同他的观点;有些学生认为“楚河汉界”这个词可能来源于某篇古诗或者某本古书;还有学生根据“楚”与“汉”这两个字联想到中国古代历史认为这可能与楚霸王项羽或者汉代有关。听学生积极传达完他们的想法后,老师将“楚河汉界”这一名称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图为志愿者老师为学生讲解象棋文化的来源及其相关知识。尹思雨 摄教授完理论知识的志愿者在班级里巡视观看学生下象棋时,一位同学大胆地向老师发出战书:“老师,我要和你约战!”。周围同学感觉很新鲜,都围过来“怂恿”老师应战。老师欣然同意。这位同学立刻拿出棋盘,摆好棋子。
学生先走“炮”,老师相应地走“卒”,学生再走“象”,你来我往,对战激烈,围观的学生不时地给下棋的同学建议,还有同学因意见不合而争辩。一番厮杀后,学生落败。看着学生失落的神情,老师安慰他:“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你看,你虽然输了,但你吃掉了我两个炮,已经很了不起了……”
老师话音未落,学生略有些不服气地说道:“没关系,老师你只是现在战胜了我,等我再好好练练,我一定能战胜你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既有些不相信他的话又惊讶于他的勇气,但老师仍爽快地答应了。
学生对象棋的兴趣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那45分钟里,他们还将这种兴趣带到了课下,带到了生活里。
图为下课期间学生聚在一起下象棋。尹思雨 摄“我们更多地像是一个引路人,让学生接触象棋,了解象棋,感受象棋文化。但对象棋文化的传承更多的应是社会、政府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象棋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支教队长如是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59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