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那一抹红色
—记大连理工大学1951级校友徐彭寿
校友事迹:徐彭寿老师1929年出生于上海,带着自己在染料厂的多年工作经验,于1951年考入大连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有机染料及中间体专业。1955年毕业后他继续留校工作,担任过政治辅导员,教务处副处长,处事处处长等多项职务。1960年徐彭寿老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生产劳动科科长,亲身参与了主楼将设的全过程。
千里求学:披荆斩棘奔革命
为什么选择了大连工学院?这得从一篇名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的文章说起。当徐彭寿看到了这篇有关大连工学院的文章时,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这座共产党首先创办的大学,拥有着诸多优秀的教师,更能让他投身革命的愿望得以进一步地实现。
谈起求学的路途,徐彭寿感慨万千。烈日之下,学生们挤在油罐车内,汗水将衣衫打湿。难以抵抗疲倦的学生们垫衣作枕,睡倒在座位之下。食物难以保存多日,最后学生们只能靠面包干来充饥。多日长途跋涉,还未稍作休息,学生们便换乘火车。五天之后,学生们终于看到了学校的大门。
清苦生活:弊衣箪食志高昂
每天的伙食费只有四毛钱,这在当时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天的早饭都是发糕和豆浆,午饭换个口味,改吃豆腐脑。尽管大连靠海,但海鲜确是校庆期间限量供应。至于红烧肉,掺上不成比例大枣更是逢年才能享受的大餐。即使像袜子这样的生活用品,买前都要考虑很久。繁重的路途更是让学生们难以负担起费用,四年来少有人回过家。不少学生,向老师借了钱后,才能凑够钱回一趟老家。
尽管物质匮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激情却不曾衰减。许多学生刻苦学习,很多人都得到了奖学金来补贴伙食费。抗美援朝时期,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去参加了献血,为革命尽可能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男同学们更是响应了上级的号召,奔赴前线,抬送伤员,不少女同学也主动请缨,无人担心是否会染病的可能。因为他们抱着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念:祖国需要我,我便勇往直前,不会退缩。
殷殷寄语:大工精神传千载
岁月沧桑,他收敛了自己的锋芒,静静地在毛主席的背后,守护着大工的一片蓝天。他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主楼。看着他挺拔的身躯,你想不到那是男同学们冒着生命危险搭起的奇迹;看着他光滑的表面,你想不到那是女同学们跪在地上一丝不苟的杰作;看着这浩荡的工程,你想不到这是大工师生们劳动奉献的结晶。因为政策的问题,工人没法如期工作。徐彭寿加入了施工领导小组,亲自带领着学生们建立起大工的主楼,建起大工的尊严。
进行建筑工程汇报的时候,劳累的学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能不能再加一个馒头?”是的,你没看错。同学们没有抱怨繁重的体力活,只是很单纯地因为体力不足以支持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去进行工作而提出了愿望。但当时经济条件确实有限,校方只能提出缩短每日工作时间的办法。但马上遭到了学生们的反对,同学们虽苦却始终坚持着。得知主楼质量评测良好时,老师们放下了悬着的心,大家都松了口气。
或许,时代的不同,我们已无法体会到前辈们高涨的热情。但我们,应始终铭记流淌在大工人血液之中的坚韧刻苦,顽强拼搏的精神。活在当下,学生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静下心来多读一些经典著作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自己正确的是非观。不能被网上的一些恶意评论牵着走,也不能走个人主义,不顾国家大事。在这一点上,学校与老师有责任唤醒同学们的意识,但更需要同学们自己的思考。徐彭寿念得不仅仅是大学,更是为了投身革命。当代学生要念的不仅仅是大学,更是要振兴中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6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