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品味国学经典。近日,洛阳师范学院国学研习班前往平顶山郏县三苏园与汝州风穴寺参观学习,感受华夏历史之韵味,领略中华文化之风采。
观摹碑林析诗词
走在前往三苏园的小道上,老师高谈苏轼诗词,他对国学班成员们讲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以诗入词”,将词家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老师的一句句讲解,仿若打开了通往宋朝,通往宋词的大门。国学班跟随老师的脚步感悟宋词,缅怀东坡先生,品味国学经典。
随后,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前往东坡碑林,更加直观的感受苏轼诗词的魅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石牌坊,坊楣上书“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石柱上一副对联经历风蚀剥落,依然清晰有力:“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走进碑林,有一座苏轼的泥塑,他一袭长衣,左手握笔,右手捋须,若有所思,将苏轼忧国忧民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再往里走,老师观赏碑文并谈到,碑林里有碑刻300多块,雕刻的是苏轼平生的诗词,但每块碑文书法风格迥异,对书法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临摹学习。国学班成员在老师的指引下,深入碑文的世界,领略国学之奥妙。
三苏坟前朗苏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朗朗书声萦绕耳畔,斯人已逝,词却穿梭千年,影响后世。
国学班全体成员于三苏坟前朗诵《定风波》,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谈,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感受苏老先生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一名学员表示:表示:三苏与苏词传达的情怀正与国学班以儒家传统的“修、齐、治、平”思想为根、 以提升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和素养为着眼点,以“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内容相契合,学习三苏风骨,感悟国学真谛,弘扬传统文化,争做出彩洛师人是每个国学班成员所必需的情怀。
曲径通幽探古刹
依山傍水的小路,道路两边森林密布,曲曲折折的道路最终延伸到风穴寺的正门口,正映照了那句“深山藏古寺”,颇具历史年代感。国学班成员眺望古老的大门,虔诚之心油然升起。紧接着他们跟随着老师的步伐,一起探索这座千年古刹。
风穴寺虽是北方寺院,却不沿中轴线布局,而是依山就势而建,布局错落有致,具有江南园林风光。漫步在古寺小道上,能让你暂时忘记外界烦恼,嗅袅袅焚香,听寺院钟声,令人心旷神怡。
一路沿山而行,漫步山林一路上来,有一泉眼曰龙泉,泉眼正前方有个小亭,亭类地面被掘成十八弯,泉水顺着渠道顺流而下,老师谈到此泉名为“曲水流觞”最为吸引人的是泉水本身,泉水流经麦饭石板地带,经何首乌浸泡,成为天然优质矿泉水,含有有多种矿质元素,对青少年智力发育大有裨益。老师话音刚落,国学班成员便争先恐后地喝起泉水。
成员们之后沿着阶梯,随老师一起参观天王殿、悬钟阁、七祖塔、珍珠帘等……景色优美,同学们赞口不绝。登上山顶,向下俯览,古刹与远处的古建筑遥相呼应,景色了然!大自然与人文建筑的巧妙结合,仿若一瞬间明白了风穴寺的命名。
据悉,洛阳师范学院国学研修班由共青团洛阳师范学院委员会创办,成立于2012年3月。她秉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时代精神的目标,通过传统文化经典课堂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传统文化技能训练等手段,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次研学活动以暑期实践为契机,参观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深感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研学的方式使国学经典深入人心,有利于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推动我校暑期三下乡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奏响洛师人青春战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65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