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学子走进六家畈古民居,在阑珊中找寻旧时光
“飞檐翘角古民居,青瓦红灯白粉墙。柱檩梁椽雕彩绘,古香古色更风光”,7月15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合肥长临河古镇探访吴氏宗祠团队来到当地古民居群,走在静谧的青石小街,阳光穿过浮云的缝隙照射到屋檐上,迷离的风光,恍如走进一段隔世阑珊。
一纸票证“锁住”一段韶光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穿过一排古色古香的青瓦墙,团队来到了六家畈票证博物馆,据博物馆唐会长介绍,票证博物馆是在淮军将领吴球贞旧宅上起建,因此博物馆仍保留了“青砖黛瓦”式的建筑。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票证,各种式样的农具,展列的毛主席与农民的照片,仿佛那些旧时的记忆,又从如烟如尘的岁月里“跳跃”出来,而票证博物馆恰恰锁住了这段峥嵘年华。
“我收集了很多票证,各种各样的,有粮票,油票,有结婚证,学业证,这些都是记录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的证明,有时候看到这些就像回到那些年代一样。”博物馆唐会长采访时说道。透过一层玻璃,队员们在唐馆长的介绍下观看那些象征着历史的票证,电器与农具。
“我做这些并不是为盈利,仅仅是喜欢,因为喜欢,才会一直坚持,才会悉心保管它们,不让它们失去往日的光华。”1992年,唐会长就开始收集各种票证,不仅有安徽当地的粮票油票农具,还有外地票证,历时几十年的坚持与坚守,不断地探索与收集,才有了今日供人们瞻仰与怀念的票证博物馆,唐馆长跟随心的方向,不负那段韶华的时光。
(唐馆长正在耐心地为队员们讲解各种票证的历史。 刘亚明 摄)
昔日的粮仓盛满稻谷,今日的园地开创艺术
探寻完票证博物馆的历史记忆,团队一行来到了粮仓文创园,文创园是在从前的六家畈粮仓改建,如今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走进文创园,混合着泥土与河流的气息扑面而来,木制小楼,宽敞的“玩物公社”,静谧的读书堂,古韵优雅的休息室,都在盛满往昔的记忆中渗入艺术的色彩。无论是精美的油画,还是浑然天成的石雕,都显得栩栩如生,充满生气与活力。
“我们这儿不大,但是有历史,有文化,有艺术!”文化馆王主任向我们表示,这里曾经是六家畈粮仓,是这儿人们的生活之源,盛满丰收的稻谷,为人们留下四季的辛劳,如今改修为文创园,油画、雕塑与书籍精彩纷呈,泥土与流水混合艺术的高雅,也开创了古典别致的景观。
(实践团队来到六家畈粮仓文创园。 刘亚明 摄)
一座“柴扉”守住一朝书香
“一人长巷满青苔,透溢幽深出异才。” 朝霞书建在古民居群里,团队从文创园出发,穿过布满青苔的小巷,轻扣陈旧的木制小门,走进朝霞书院的正厅,正厅摆放着几张古式的木制桌椅,高耸的房梁,立刻可以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气息,从中可以看出六家畈古居民对教育的重视与严肃对待的态度。据那里的人们说,自古至今,六家畈就人才辈出,这也和六家畈居民重视教育有关。
(穿过小径,团队来到了朝霞书院。 刘亚明 摄)
据王主任介绍,如今的朝霞书院由楊世倫老师打理,楊老师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画家,有多篇国家级的水墨画作品,在当地,楊老师也积极参与修缮古民居的设计图稿,以及一些艺术品的设计,在朝霞书院的正厅,偏房,甚至小楼,都展列了楊老师的画作,山水花鸟,静谧村落,杨老师寥寥数笔,尽显其中。
(楊世倫老师在桌前作画。 朱洪婷 摄)
古民居一日之行,恍如走进隔世的旧时光。票证博物馆的历史记忆,文创园的古今结合,朝霞书院的经久书香,团队此次的探访实践,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曲径通幽处”的静谧。队员们踏着夕阳的余晖走出了六家畈古民居群,结束了一天的实践。 文/葛紫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71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