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灯笼,一幅年画,都是都市人逐渐忘却的年俗记忆。对年画一词,如果寻经觅典,那首推的应是清朝道光二十九年间瓮斋老人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书中所介绍的新年十事里,年画即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凝聚民族心路情结,传承华夏子孙的生活方式、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木版年画作为作为年画的一脉重要分支,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2019年7月,美术学院“溯年画之源,感古韵之美”调研服务团一路向南,前往木版年画发源地开封市朱仙镇,寻踪年画之根。
从村内的每家门上,依稀可见去年年画遗留下的纸屑痕迹。这里没有像中国大多数旅游景点一样被装饰的“热闹非凡”,除了星星点点的旅游路牌以外,再没有见到过游人的气息。一抬眼,“天义德木版年画老店”就那样静静地立在街口,这就是美术学院“溯年画之源,感古韵之美”调研服务团此行的目的地。
“机器印的年画,就是不灵。上机器了,就把神仙都吓跑了。”年画世家的祖传工匠张廷旭先生一边忙着手中的雕版工作,一边这样告诉大家。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雕版,线条流畅,苍劲古朴,虽然只有单色的线条,但却使人似乎能看到画中铠甲所发出的耀眼光彩,能听到兵器碰撞而产生的铮铮之声。金戈铁马,将军怒发,弯弓箭穿云霄,刀劈万里苍茫,徐徐吹来了号角声声。
“一个版最多达到九色,一个色一个版,现在的版一般用五色的最多,线版印出来,再套色,不能错厘,一个厘都不能错,才能印的好看。” 张老做完了手头的年画套色工作,自豪地向大家展示起他手中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年画来。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用色非常讲究,是以民族传统的技法,使用秘制工艺精炼配制而成。用此种颜料印出的年画,色彩鲜艳,日久不褪色,呈现出对比强烈,色彩浑厚的风格。由于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有别于历代宫廷绘画温文尔雅的格调,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国诸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格。
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最精华的地方当是年画人物中所蕴含的人性特质。对历史和祖先的追认,以及文化传承的延续,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促使人类不断寻求新的生计和生机,让华夏儿女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这片中华大地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79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