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赴桐庐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来到新合索面文化馆了解索面文化和悠久历史,品尝“新合味道”。索面文化馆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并且简单地介绍了当地的索面文化。由于新合索面做工繁琐,制作环境要求高,最佳制面时间是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所以未能亲身体验索面的制作过程。
随后,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进入新合索面文化馆进行参观。主要了解到了以下三部分内容:1、室内展板展示了新合索面的悠久历史,以及衍生出来的索面歌谣“双手制作手工面,揉揉搓搓是索面;敬老送礼长寿面,小孩满月长长面;颜面朝天为素面,如丝如琴称纱面;适逢雨天变烘面,精心制成根面。”
2、年轻的索面师傅向实践团演示了油布、篾箪、席布、油盘、索面箸等索面制作器具的操作方法。此外,她还提到新合乡还有一年一度的索面文化节,届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索面,场面十分壮观,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得知老一辈索面制作匠人仍居住在村里,守着传统索面制作工艺,于是实践团决定进入村里拜访。
离开新合索面文化馆后,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实践团找到了一位五十多年制面经验的老奶奶。老奶奶告诉他们,新合索面一般是纯手工加工,一大坨面团加工成索面,要经过揉粉(和面)、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晒面等10多道工序。加工两缸面粉,和面就要花费两个小时,开条也要一小时。发面的时候要根据温度和湿度调节时间的长短,而要很好地控制面性,诀窍在用盐。这些技术都是她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奶奶说道:“做面过程很艰辛,制面需要熬夜,耗时又长,制面步骤、手法看似简单,但很多时候都要凭借手指的记忆、经验来控制。”老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索面传统手艺能够得到传承,不要让它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赴桐庐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实践团计划在下半年索面时节来到新合乡亲身体验索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且借助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等的宣传,推广索面文化。(部分索面过程图片来源于网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89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