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一早,我们一行人便继续着我们的实践调研之路。我们从龙朋镇上出发,前往李怀秀、李怀福老师的家乡——龙朋镇巴窝村,开始了今天的走访实践。
巴窝村是龙朋镇民族民间文化歌舞搞得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巴窝村民间艺人、歌舞队员曾多次参加省、州、县的文艺活动,使当地的烟盒舞、海菜腔为人所熟知,并广受青睐。国家级彝族海菜腔代表性传承人后宝云老师、海菜腔代表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也都是巴窝村人。
我们沿着一条略显坑洼的水泥路进入村子,道路两旁大部分人家都是一些破旧的土房子,有些甚至摇摇欲坠,鸡、鸭、牛等家禽随处可见,无疑凸显着村子的贫穷与落后。然而,我们一路走去,除了几个在路上玩耍的小孩,几乎家家户户都紧闭家门,看不见年轻人,也不见休闲娱乐的老年人。
我们绕着村子的主干道走了一圈,才发现几位在门口休息或干活的老人,从他们口中我们了解到:原来,为了谋生活,村子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到田地里干活去了;而对于海菜腔、烟盒舞等民族歌舞,能够哼上两句、跳上两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老爷爷。当我们问到一个年龄大概15岁左右的青少年是否对海菜腔等民族文化感兴趣时,他则豪不犹豫地否认了,并且告诉我们村里的小孩都不怎么喜欢这些东西。
感叹于村子的贫穷与落后的同时,我们也深深震惊于村民们对于海菜腔保护与传承的漠视。一方面,经济的过分落后导致生活的物质需求大大强于精神需求,经济追求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激烈无法调和。另一方面,传统民族歌舞文化传承队伍老龄化过于严重,年轻一辈忙于经济建设,小辈后生却又对其提不起兴趣,文化传承队伍建设缺乏新兴力量与后备资源。再者,大部分群众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往往将责任归于那些有名声的、有号召力的艺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能够为其发展传承尽一份力。
歌声醉人,却敌不过物质的威胁;文化璀璨,却终困于时间的考验。我们要金山银山,也要歌声飘扬,“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可以在我们这一辈人这里失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9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