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2019全国两会要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7月15日,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速递”社会实践队在阳新县玉堍村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文化之旅。
(图为“文化速递”实践队全体队员在玉堍村高地的合影)
百年玉堍
青山笼翠,雏鸟鸣啼。清晨一抹浓雾环聚在黄姑山腰,一缕微风吹过,迷雾散去,一个百年村的模样露出了隐约一角,“文化速递”的队员们早早便进入了玉堍古村。
自宋元始,以李衡石为一派的李氏一族居住于此,依山傍水,民风淳朴。村中的明代民居,四方墙斗一样高大,一字形门墙,只有屋尖、杉木衍条裹在方墙体内。清代民居,徽式马头山墙和一字形门楼,鄂东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内大外小的刀条形窗口、门里缩大门、黑白分明的屋檐画、“四水归堂”的天窗天井以及拥有防盗贼功能的厚重杉木大门与方便看家狗出入的石雕狗洞。居民世代生活于此,在周边农田耕作,在柳门竹巷生活。
(图为玉堍村风格鲜明的古建筑)
站在高处俯瞰,古村的全部样貌清晰地呈现在队员们的眼前,饱经岁月的磨蚀,被现代化的民居围在山脚一角,正是这样的与世隔绝也才将其完好的保存下来。
(图为玉堍村高处俯瞰的风景)
宗族文化
除了别具一格的江南民居,更为引人瞩目的是四处分布的家族宗祠。整个祠堂由宗祠、家祠、支祠构成,而最大的当属“李氏祠堂”。
(图为“李氏祠堂”外部全景)
李氏宗祠,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兴建。李氏宗祠是由戏台、正堂、过堂、祖堂等一进四重的主体建筑组成的。李氏故居和李氏宗祠这两处古建筑,同时顺应了“前有水、后有靠、左右有抱”的坐北朝南的中国风水理论,现均为湖北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进入宗祠内部必须从戏台下方弯腰穿过,似有意而为之,体现了李氏后辈对先祖的尊敬。正堂空间开阔,四周环绕,上有天井之构,而村子的文化教育也就是在这里开展,玉堍小学所在地——李氏宗祠。
(图为“李氏祠堂”内部景观及玉堍小学所在地)
文化传承
在百年历史的祠堂学习传统文化,一切都显得相得益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7月16日周一一早在玉堍小学的第一节课便是诗词课,在前一天的实地调研后,队员老师结合当地实际,带领孩子们品读唐诗《蜂》。
“孩子们知道蜜蜂吗?”“知道!蜜蜂会采蜜,蜂蜜特别甜特别好吃。”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仿佛只有美食才可以在他们的心中留有记忆。“那有没有人看见过蜜蜂是怎么采蜜的?”“它们每天飞在花丛中采蜜,然后把采集的花蜜带回蜂巢。”“是啊,蜜蜂每一天都勤勤恳恳的‘工作’,从不停歇,他们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就像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辛勤工作。这就是玉堍村留有已久的精神风貌,从你们先祖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你们作为李氏一族、玉堍村的新生一代,要有对家族文化延续的使命,不忘根、不忘本……”
(图为陈昊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诗词《蜂》,并引导大家尊重劳动人民)
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就应当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未来之花可以在传统与现代中砥砺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91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