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泥”好詹营,与“瓷”邂逅
早晨,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一首有节奏的歌曲,荡漾在詹营村小学,仿佛也在迎接小朋友们的到来。
“老师早上好!”
“你们好呀!期待今天的趣味课程吗?”
“期待。”
昨天拉坯课上孩子们兴奋的样子历历在目,今天刚进校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给老师们打招呼。
7月12日,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志愿者们赴鲁山詹营村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支教队队员秉承“文化传播,教育关爱”为宗旨,以让孩子们接受知识、开阔眼界和提高自身创造力为目的,开展了一堂生动且有趣的陶艺课程。
泥条盘筑是是现代陶艺创作的主要方法之一,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它更能充分显示材料性能和工艺制作特点,表现创作的随意性,具有质朴、粗放、自然的特点。
在泥条盘筑课上,志愿者在讲台上为小朋友做示范,小朋友们纯真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新事物的好奇,不自觉就学着老师的模样摆弄起手中的泥。在讲解过程中,志愿者提到,泥条盘筑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搓泥条,但是搓泥条并没有那么容易,而是要均匀用力。由于小朋友初次体验,并没有掌握技巧,泥在小朋友的手里,一会扁了,一会裂了,但是他们依旧坚持不懈的寻找技巧,经过一番努力后,一条条平淡无奇的泥条“摇身”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小杯子,小笔筒······
在拉坯课上,只见一位志愿者手法娴熟反复几次将泥拉成圆柱,开孔压底,翻沿扶正,不多时,一只小巧玲珑的瓷碗便出现在孩子们眼前。另一位志愿者则在一旁耐心地讲解着步骤:“第一步找中心,放泥,第二要手沾水,要用力抱泥…..”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更易于接受和掌握。“谁想要来试一试?”志愿者话音刚落,孩子们的一双双小手便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一个小女孩抢先坐在拉坯机前,跟随志愿者开始制作,但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
志愿者手把手地教导孩子们,四只沾满陶泥的手紧握在一起,随着拉坯机的转动,转盘中央的陶泥在他们手中变成各种形状,志愿者和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端起做好的作品摆放在一旁,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
长颈圆肚的小花瓶、浅口微扁的瓷杯以及一些小巧的瓷碗,这些作品虽然样子不太规整,但也是做的有模有样,足见孩子们的用心与努力。还有一些孩子已经在商量要给自己的作品上什么颜色的釉,一本正经的语气像是个陶艺老师傅。
一上午的时光飞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放学的时间。忽然,一个圆脸大眼睛的小姑娘拉住一位志愿者的衣角,一脸认真的说道:“我想让老师一辈子待在这教我们学习陶瓷,以后有时间我一定要去老师的学校继续学习陶瓷!”稚嫩的语气带着坚定,她喜爱陶瓷,喜爱这些尽心尽力教它们做陶瓷的志愿者们,这些就够了。
美好的相聚总是短暂的,但是相聚带来的收获却是长久的。志愿者给孩子们带去了新的文化知识,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而孩子们给志愿者带去的是更为美好的东西,无法言说却也无可比拟。
现在陶瓷行业的发展,不能仅仅靠大师们的坚守,更需要新一代的传承,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志愿者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陶瓷的种子,静等这颗种子在孩子们地心底生根发芽,待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相信我国的陶瓷行业会迎来又一个高峰。
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赴鲁山詹营村传播陶瓷文化·技艺服务团
2019年7月17日
撰稿人:贾耀瑞 刘梦芸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10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