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里联小学已经有三天了,还是感觉有些无所适从。今天没有我的课,空闲下来,便想着出去逛逛,看看学校周围的环境。
夕阳西下,这个被群山环绕着的村落开始凉爽起来,这样的时候最适宜出行,拉上我的小伙伴,开始了我的闲逛计划。
只要走出校门,便很容易就看清学校周围的情况。里联小学坐落于通往村镇的公路旁边,可以说是依山而建吧,与里联村还有一段距离,周围的人家只有寥寥几户,对了,还有一个小卖部,以卖小零食为主,种类也是少得可怜,不过却是这个村里唯一一个能够买到吃食的地方。学校曾经有一个后门,修建了狭窄的楼梯作为连接,而今早已废弃,后砌的砖墙也已经布满了青苔,狭窄的楼梯上也长满了一人高的野草。若是只从这一面看,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是被废弃的危房。
闲逛一圈,最让我有所触动的是那布满青苔的低矮围墙上的一句话:“办现代教育,建人文之乡!”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面积还不及我外公家的房子大小的小学,曾经也承载着这方圆几里的村落的希望——对于教育与文化的希望。而今,那绿底白字的宣传语和那破旧的学校围墙,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让我不禁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什么让“办现代教育,建人文之乡”仿佛变成了这个小学的一个不实际的想法?
我觉得首先一个是学校的位置。里联小学跟里联村之间是有距离的,虽然这样的位置方便前面几个村子的孩子过来就读,但也隔绝了学校与村子的联系。若是家里没有适龄孩子的村民,只会觉得这个学校可有可无,也不会想着为这所学校做些什么,改善一下环境。学校在人文精神方面对于村民的影响也不大,在这几天里前来参观的村民也寥寥无几,这就使得“建人文之乡”成为了一种奢望。我记得在我的旅行过程中,我曾参观过北方的农村。他们的学校建在村子的中心,村民们的生活作息也是跟着学校的时间安排进行的,村民们也会定期组织人员打扫学校或者筹资修葺学校;而学校也会为村民编排一些文艺节目,安排一些法律宣传活动等。学校成为了这个地方的文化艺术中心,提升了这个地方的人文素质。建设人文之乡,不仅仅是要教育好孩子,还要提高村民的素质。
其次,是当地政府的监督和支持。这个支持主要是指经济支持和人才支持。里联小学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简陋的学校。设备落后,教具器材严重不足,连多媒体设备都是不久前才安装的。作为设有幼儿班的学校,厨房卫生条件不好,让我有些担心孩子们的饮食健康。这些问题是长久存在的,但是直到今天也未有改善。学校里的老师也多是当地村民,我没有细问过他们的素质条件如何,但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看,这个学校存在缺少教育人才的问题。一个学校的成功与否,其实与政府部门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当地政府有必要反思一下,为这类学校提供经济和人才方面的支持。
最后,是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配合。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觉得这里的家长对于学校和子女的关注度是不够的。我们实践队建了一个家长群,截止到目前,只有六个家长进群,这使得我们的一些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这样的局面也是我从未见到的。
“办现代教育,建人文之乡”对于里联小学,或者说对于所有贫困山区的小学而言,都是任重而道远。
里联小学周围环境(钟紫茹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14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