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韶关7月17日电(通讯员 曾林斌 沈明珠)2019年7月16日,广东海洋大学海滨团委青年实践队前往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参观原仁川社学旧址——老沈家家庭农场、仁川社学沈氏文化传播基地,并拜访仁川社学文化传承者、仁川社学社长沈卫星。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沈卫星先生合影)
仁川社学,又名“文昌楼”,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始建清代乾隆1785年间,距今234年,建于仁川河边上,故称仁川社学。据仁川沈氏族谱资料显示:“沈师元,勤劳创业谋生,屡中本处,创建社学与戊寅岁饥荒不惜重捐。”1785年,沈师元决定筹建仁川社学,让族中子弟入学读书,去齐家治国平天下。沈师元不但重视仁川当地百姓知识素养的提高,还关心百姓陷入灾难时的生死存亡。1787年,翁源县遭受特大洪灾,滃江两岸良田、危房尽毁。次年,全县闹饥荒,沈师元重捐银两,赈灾救民于水火。有人为此写了一首诗赞颂他的精神:“学立南塘百十年,妙联寓意贯心间。琳琅古玩藏经典,赏屋盈思沈师元。”由此看出当地村民对沈师元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的肯定。了解到自己从小就读的仁川社学文化底蕴之丰富,有识之士沈卫星不想让这座古学堂如此破败下去,在2013年冬,沈卫星投入百万资金对仁川社学遗址进行修整,为保留翁源县的古文化遗存做出贡献,才有了今天仁川社学沈氏文化传播基地、老沈家家庭农场的这般面貌。
(图为仁川社学沈氏文化传播基地俯瞰视图)进到仁川社学,社长沈卫星便热情接待我们实践队一行,并为我们开展了一节有关客家文化及仁川社学文化的课堂。在课堂中,沈卫星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客家文化以及仁川社学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使我们感受到客家文化发展历史之悠久,感叹客家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不易。作为现广东省仍保留的仅四所社学之一、韶关市唯一一所仍保留的社学,近六年来,仁川社学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都由沈卫星先生一手操办。这体现出沈卫星对客家文化的热爱与重视,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他斥巨额投资,再建翁源仁川社学的坚定决心。用沈先生的话来说:“你们所看到的仁川社学里,每一点都有每一点的价值,每一处都有每一处的用心。”在沈卫星先生的悉心建造下,仁川社学从原本残破的老学堂,逐渐变成集休闲、餐饮、住宿、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之地,向游客展现了湖心坝的古代民居楼群和客家文化的魅力。
(图为沈卫星为实践队开展关于客家文化以及仁川社学文化介绍的课堂)(图为仁川社学沈氏文化传播基地部分内景)
沈卫星先生还向我们介绍到仁川社学的办学理念——“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精神似乎已在先祖时期就有所传承,以使祖先们在劳动耕作之时,不断修得自身学识领悟。在当时,南塘村民搬迁到新村的时间点,刚好与村史的一处记载相吻合,“五百年前留圣地,二十世后辟新居。”体现了南塘村祖先对于人口发展自然规律的洞见,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这也与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历史传统不无关系,以读书开智明理,继往开来。
(图为老沈家家庭农场“耕读传家”匾额)
通过对仁川社学旧址的参观,以及对仁川社学文化传承者沈卫星先生的拜访,我们感受到客家文化历史之悠久,仁川社学文化之可贵。在当今时代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乡愁情怀或许正逐渐被城市化发展所慢慢冲淡。而像沈卫星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重视翁源基于客家文化背景的乡愁情怀,顺着留住客家乡愁这条路坚定向前,延续家族文化,带动南塘村民建好村落,打造田园风光。像湖心坝客家民居群这样的传统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被城市化的车轮所碾碎。湖心坝古建筑熔炼于一砖一瓦的精神,指引着一代代南塘村民上下求索,鞭策后人,将“耕读传家”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而作为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在顺延时代发展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积极投入到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践当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21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