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平凡,成就非凡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其中以庆阳环县的道情皮影最为著名。表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
队员们在实践期间有幸遇到道情皮影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之一的史呈林先生在文化馆表演皮影戏。在文化馆主任的引荐下,队员们记录了史呈林先生的精彩表演,并采访了史老。
采访人员了解到,在介绍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历史时,史呈林先生说起环县道情皮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别具地方艺术特色的环县"道情",它与牛皮灯影相互结合,美妙绝伦,相得益彰,成为戏坛曲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皮影戏在以前不叫皮影戏,叫做灯影子戏,以灯传承,有以纸杯、卡纸、塑料做的,后面发展着发展成了用更易于保存的牛皮来做。由于环县落后封闭,所以在文化方面,皮影在祭祀,庙会中很常见。环县道情皮影需要用牛皮做,其他不行,和其他剪纸、雕刻、泥塑等非遗的条件都不一样。
采访到关于皮影传承问题时,史呈林先生说到这一块非常难,皮影戏被称为总和艺术,又叫群体艺术,吹拉弹唱,一人不行,二人不行,得一个班子。像雕刻可以在家里有空做,皮影戏在家里做不了。关于传承,国家和政府很重视,但传承,就很艰难,可以说暂时不会断层,要成体系就困难了。为什么传承很难,在表演时史老是前台,是一出戏的大梁,需要记戏词、曲牌、生丑净旦、动作、使用器具,不像雕刻,刺绣,那样容易学,要想成为皮影的前台,要学的非常多,还必须门门精通。问到为什么学皮影,史呈林先生说是出于爱好一直在学习皮影,一心一意干这事,一生坚守一件事。像他们这些年龄的人来说大部分是出于爱好,像现在40多岁的人,一般来说,有爱好的,也有用皮影来谋生的。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40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