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乌石镇,满山青翠,流水潺潺,但见远处山峰奇秀,云雾缠绕,宛如仙境。但大山深处令人向往的美丽风景,并不能掩饰当地的贫困状况。交通的不便,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村里的大多是操着浓浓乡音的老人和留守儿童。
在这个炎炎夏日,孩子们眺望着,盼望着,终于等来了一群可爱的大哥哥大姐姐们。7月6日,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推普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团队为响应国家部委《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来到抚州市资溪县乌石镇,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推普宣传、田野经典诵读、专项调研、阳光课堂、手绘视频等方式助力当地推普脱贫攻坚。
推普调研乡村行 细致宣传入人心
乌石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镇,汉畲混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说话带乡音”是当地人们的生活交流习惯,也是乌石镇群众脱贫致富的语言障碍。活动前期准备过程中,实践团队针对乌石镇现状,以推进当地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为目标,设计了一整套推普专项调查问卷。团队调研组的成员们走访当地村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工作,摸清当地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学习状况及学习需求,以期为推普脱贫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
“当前乌石镇在塑造旅游新形象,说好普通话,与外界交流就没语言障碍,加强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能够消除当地群众与外界交流的语言障碍,这无疑是带动产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人口的内在需求”,实践队员们通过调研总结道。
同时,实践团队建立“推普脱贫”宣传工作站,发放推普脱贫宣传手册。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向当地村民特别是学前儿童及其家长发放宣传材料,并进行一对一讲解。“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志愿者们向一位家长讲解道。
实地走访调查结束后,实践团队整理、分析调研数据,制作出一份普通话、方言研究报告,以期展现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以及挖掘民族方言语言特色,并针对当地日常用语、用字现状,进一步制作普通话推广方案,推动后续活动的开展。
图1 队员给村民细致讲解推普脱贫攻坚宣传内容(图/ 郭佳敏)
打造推普阳光课堂 彰显语言文字魅力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不学诗无以言,《声律启蒙》作为支教第一课拉开了“阳光课堂”的序幕。
“如何使普通话教学不落窠臼、充分吸引孩子的兴趣?”这是团队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讨论的重点。最后,志愿者们决定采用理论介绍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志愿者们寓教于乐,以文学经典读本为媒介,纠正孩子们的口腔开合、发声部位、声韵结合等具体问题。课文诗韵回荡,朗朗上口,唤起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在成语接龙游戏环节,孩子们兴趣盎然。“一心一意!”“意气风发!”“发奋有为!”前几个同学都在几秒钟之内便想出了成语。轮到一名扎马尾辫的女生时,她思考半天都没有头绪,“为……为……为人父母?”不仅她自己不好意思的笑出了声,也逗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
这堂由东华理工测试站的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策划组织,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开展的兴趣课堂模式教学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我看了你们给孩子上课的过程,孩子们非常开心。我在外工作十多年了,想要找工作,与人交流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普通话。”一名务工返乡的家长说道。
图2. 志愿者开展普通话教学课堂(图/ 孙恩龙)
乡野田间诵国学 中华经典咏流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整齐有力、抑扬顿挫的声音传遍了田野,也环荡在志愿者们的心头。推普阳光课堂并非局限于室内教学,志愿者们还带领着孩子们来到草地上、田垄上,在蓝天碧草间诵读国学经典。
孩子们一个个站得笔直,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手中的国学经典。从《三字经》到《在水一方》,从《采薇》到《将进酒》,小小的嘴巴一张一合,声音稚嫩而清澈。在他们富有感情地诵读下,一篇篇中华经典跨越古今,穿山越海,诠释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图3 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在草地上诵读经典(图/ 李博聪)
“中华经典具有涵养人格、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是我们中国人文化的根基,所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非常重要”,该校普通话测试站站长刘毅说道。
除了经典诵读外,团队还设计了规范汉字书法教学以及课本剧等活动。志愿者们大手握小手,带着孩子们一笔一划描摹纯真梦想;志愿者们精心编排情景剧,带领孩子们跨越千古,见证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图4 志愿者们教学小朋友握笔姿势(图/ 金桥)
手绘视频巧吸睛 推普脱贫创新招
一支笔,一双巧手,将祖国山河在纸上勾勒出来,在地图上不同地域方言区画着不同的色彩,身着不同服装的各族人民共同创业奋斗,共说普通话,迈进新时代。
这些内容是来自实践团队创作的手绘视频。该视频以“说好普通话,迈进新时代”为主题,以我国普通话的历史沿革为主线,弘扬推广普通话脱贫攻坚的意义,配以悦耳的音乐与详尽的旁白,呈现出时长达四分多钟的手绘视频。“做这个视频是为了充分展现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村民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推广普及普通话的深刻意义”,该视频主创同学李博聪说道。
手绘视频是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每年“三下乡”活动的特色项目。实践团队成员制作的手绘视频《我与宪法》获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遴选“百佳创意短视频”;创作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手绘视频获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二等奖;创作的《宪法的力量》、《手绘中国航天突进史》等一系列视频,累计播放量数百万次。这次的推普视频是团队的又一挑战和尝试。
实践团队创作的手绘视频不仅在当地线下获得广泛关注,同时还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发布和宣传推广,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志愿者们表示,今后会继续注重创新方式,寻找社会群众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和宣传方式,开展公益性推普宣传活动,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做出贡献。
图5 团队成员制作的推普手绘视频(图/ 李博聪、罗会彪、吕万兴、刘丹)
关怀留守儿童 助力推普脱贫
“阳光课堂”课程结束后,爱心捐赠活动在教室中开展,志愿者带着东华理工学子们捐赠的物资跨越百里路途,将满载心意与关切的礼物赠予当地留守儿童,其中有各类文具、书籍、体育器材与笔墨纸帖等学习用具。实践团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针对那些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指导,志愿者们面对面、一对一地与他们进行亲密谈话,讲述自身的求学经历,鼓励们说好普通话、加强学习、练好本领,终将脱贫实现自我。
图6 志愿者教小朋友们学习手语操(图/ 姚瑶、刘安冉)
本次活动以实践团队自主策划、宣传、排练的文艺汇报演出作为尾声,志愿者们带领着留守儿童一齐登上舞台,共同演绎歌曲与舞蹈,全场洋溢着欢愉的气氛。在村民们的掌声中,本次“推普脱贫”实践活动拉下了帷幕。
图7 志愿者与孩子们参与文艺汇演节目(图/ 魏燮和)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素之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本前提。对于扶贫工作而言,推广普通话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据悉,作为2019年“推普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团队,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推普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推普阳光课堂、田野调查、爱心捐赠、普通话水平档案制作、推普脱贫网络文化产品制作等活动,致力提高当地青少年普通话水平,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开创新局面,为服务地推普脱贫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46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