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一指一按间,音调婉转起承;一呼一吹间,声音袅袅绵长。唢呐的前世今生由此展开……
【朝堂演兴衰】
“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明代的王圻在《三才图会》中这样描写唢呐。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之一,唢呐的起源一直未有定论。而在当下,受大多数人肯定的是中亚起源说。中亚起源说认为唢呐是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在新疆拜县城,还能找到龟兹国于公元3世纪建造的克孜尔石窟,在其一面石壁上,就画有乐伎吹奏疑似唢呐的场景。时间推移到金、元时期,唢呐才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地区。唢呐音调高、音响大,到了明朝已为汉族宫廷所用,成为常见的军乐器与仪仗乐器。明代武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就曾提道:“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面的《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描写“唢呐”的名散曲也写就与明朝正德年间。明朝后期,唢呐站上了戏曲表演的舞台。在戏曲表演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时常使用唢呐。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逐渐接受和喜欢上了唢呐这一乐器,在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都会请来唢呐班子助兴。
而作为南派唢呐代表的青山唢呐,其起源也难以考证。青山唢呐吹奏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音色清脆、柔和、刚柔相济著称,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演奏技巧等,没有被外来音乐影响,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味。
【内行看门道】
唢呐由哨片、气牌、芯子、碗、杆组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装扩音器,部件十分简单,但通过各个部件的组合却能使唢呐的演奏散发出无穷的魅力。1993年,郭雅志先生发明了唢呐“活芯”装置,令唢呐吹奏出半音阶、十二音阶体系,更加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在不同地区扎根成长起来的唢呐各有其特征,如东北唢呐的哨片呈扇面形状,因而音色亮;青山唢呐则通过改变哨片的长度和厚度以及柔软度而使唢呐的发音刚中带柔。不同地区的唢呐,尽管制作材料不一样,制作过程却大同小异。在选好木杆材料后,工匠们会先把木头做成木管,在上面按前七后一的排列钻孔,并分别在木管的上端和下端装上哨子和喇叭,这把唢呐便算是大功告成。而这其中又数哨片的制作最为艰难,从选材到成形,一丝一毫皆饱含汗水与深情,这其中花费的工夫,恐怕除了工匠自己外无人能知。
【荟萃湖湘韵】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
青山唢呐是湖南吹打乐中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潭县青山桥、石鼓、分水三乡镇及周边临近地区。青山唢呐吹奏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音色清脆、柔和,其演奏技法分有“西宫子”和“闷宫子”。“西宫子”是湖南各地普遍采用的一种演奏法,声音高亢嘹亮;而“闷宫子”低沉悠扬,仅在青山桥一带流行,主要通过变气、变指等演奏技巧使音色产生一种特殊效果,既有悲韵,又有喜气,和谐而浑然一体。
青山唢呐是湖南人的乡愁,倾注了湘楚民间的一片匠心,日复一日的练习,年复一年的演奏,成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乌巷奏喜丧】
一天傍晚,易老师出班,我们随行。遥遥山路深处,烛火闪烁出,一顶室外的大棚,在山水中掩映着,已有乐声传到很远。
这里的丧葬礼还保持着传统的习俗,设大棚,点长明灯,设置花圈与纸牛纸马,露天点一堆柴火,架上一口大锅,来往吊唁的宾客络绎不绝。六位民乐班子的老师傅端坐棚前,吹打出凄扬的音乐,两支唢呐的声音在灰黑的夜色里悠悠远去,把灵魂渡向远方。
很多人对唢呐的固有印象就是红白事专用,可以说是大众印象中最下里巴人的乐器,可就是这样一种乐器,能吹尽大喜大悲,能吹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首《百鸟朝凤》描摹百鸟和鸣的热闹欢愉,一首《九儿》让你置身那片红红的高粱地……极强的穿透力,各种装饰音的演奏技巧,还有滑音,实际上很困难的一件事,唢呐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到这一点,而且还能翻出花来。
作为一种扎根于土地的乐器,唢呐给人印象太深,它伴随了太多人的婚丧嫁娶,却又因每次都出现在人来人往的场合,很少被人专注聆听,也在时代大潮中,渐渐与人疏远,走向沉寂。
【仍可道古今】
唢呐属于民乐范畴,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在青山唢呐流行的地区,除了婚丧事宜之外,唢呐也常出现在玩龙耍狮、佛道礼仪及传统祭祀活动中。
最近的一次唢呐表演,就是在四明寺为庆祝韦陀佛诞辰而举办的庙会上,庙会邀请了来自娄底双峰的娄星区蛇形山镇木偶艺术团前来表演。木偶戏表演以故事情节为线索,通过与唢呐、二胡、镲子等民间乐器的声音和表演者口头唱曲配合,达成一种戏剧表演形式。但问及唢呐是否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在木偶戏中被其他乐器代替甚至直接不再使用时,该艺术团表演者莫女士立即摇了摇头,表示唢呐在木偶戏中的地位很重要,“被替代的可能性很小,就现在来说,不使用唢呐的情况很难出现。”
目前,湘潭县地区吹唢呐的班子还有很多,老艺人很多都七十有余,也还在频频出班吹奏,湘潭县唢呐艺术团已成规模,“石鼓.青山唢呐”保护中心成立并顺利注册登记,青山唢呐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由青山走向四海,唱响古今。
传统民乐在现世,以经济需求为开端,以图谋生计为目的,却在无意识中成为一种能够浸润人心的传承形式,回归或者说无限趋近艺术本来的模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62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