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博物馆是一座系统展示当地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以“耀古,烁今”为主线,运用实体、文物、图片、雕塑和现代化媒体技术生动立体展现了宜州大地两千多年来的独特历史文化风貌和深厚人文底蕴。7月18日,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建功新时代,青春金城江”国情社情观察团便来到了这里探寻宜州山歌文化的起源,了解宜州的文化发展历程,感受其民俗文化魅力,以便更好地读懂这个位于八桂大地的“长寿之乡”。
据了解,宜州博物馆占地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藏品达1000余件,其中,东汉时期冷水冲型铜鼓、唐代刘三姐歌谣文化相关藏品、北宋黄庭坚书法墨迹及拓片、清嘉庆帝御赐寿星蓝祥诗碑及御匾等是馆内藏品的代表。博物馆中展示着河池出土的三大类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东汉冷水冲型铜鼓和麻江型铜鼓,三面铜鼓制作精美纹饰图案丰富,对研究金城江流域的历史、民俗和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宜州除了传统体育活动舞狮子上刀山、打火球和过火海之外,当地的传统习俗也多种多样,有抄歌书、赶歌圩、壮汉婚俗、对山歌和抛绣球等。在习俗方面,宜州壮族在农历的每个月里几乎都有节日,社日和三月三就最为具有代表性。据史料记载,宜州在古代还实施了土司制度。
实践团成员叶燕栋同学在馆内的《民俗壮风汉韵》展厅中驻足最久,他说:“通过对这些文化历史的了解,让我明白了造就宜州人民豪放豁达,热情好客性格的根源所在。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思维在不断进步,与生活做抗争,慢慢地适应生活环境并且创造出了专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
有人说,“要想在最少的时间内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并且读懂她,最好的办法是走进她的博物馆”这句话应该要被改写。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能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和体验,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清楚地认识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两者并不等同。我们了解宜州的民俗文化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希望通过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看到当地人的精神支柱,取其精华,扬长避短,激扬更多社会正能量,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环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83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