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风吹过,灼灼烈日当空,映出一个个汗流浃背的身影……又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盛夏。这个盛夏,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团队——赴芜湖“晚晴”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了一场关爱离退休老教师的社会实践。从7月6日开始,团队分为4个小组,陆续进入教授们家中进行拜访。他们与老师们亲切交流、热情沟通,与老师或交流学习上的专业问题,或与老师聊聊家常,倾听属于他们那代人独有的经历故事,帮助老教授们排解退休生活的寂寞、为他们送去真挚的问候和温切的关怀。
对话科学·收获梦想
晚晴对话科学,实践团队首先选择拜访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退休教授——孙益民老师。孙益民老师学识渊博,研究领域甚广,曾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化学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物理化学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业学院。
因为具有极高的科学素养,老师为队员们介绍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与科学领域、带领队员们观看3D打印的产品、讲述了独特的神经网络法以及材料化学的创立与发展。在老师的讲述下,队员们不断开拓着自己的视野,增长着自己的见识。在拜访的最后,孙老师也为当代青年们送出了自己的寄语,他希望青年可以谨记四点教导:归纳科学理论、演绎技术创新、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强大国家,随行的实践队员们听后都深有感触,纷纷向老师表示感谢。
对话文学·拾忆古韵
“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团队在对话科学的同时,也不忘平衡文学修养,拜访了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退休教授——胡治农老师。胡老师在任教期间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言、文字、方言的研究,在校主要教授《语言学概论》一课。
在拜访时,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胡老师依旧精神饱满、热情和蔼的接待了我们。在与老师短暂的交谈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老师对于语言学的热爱以及对于古徽州方言未来发展趋势的乐观期待。同时,在访谈中,老师也十分热切地询问了当今校园的教学状态,时刻关心挂念现在的课堂教学。胡老师认为教学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群体、而课堂授课也是极具灵动性的。而老师对待文学的严谨态度和热爱,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学素养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名词,当代青年们应当要保持活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做一个有文化、热爱文化的人。
对话艺术·陶冶情操
“艺术乃德行的宝库”与艺术对话,有助于陶冶个人情操,于是,团队拜访了来自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讲师——陈立伟老师。陈老师20余年来致力于手风琴演奏技艺及教学工作的研究探讨,为安徽、辽宁、新疆、黑龙江等省大、中专院校培养了一批手风琴专业教师。
当陈老师为我们开门的瞬间,大家便看到一个满脸笑容、和蔼热情的艺术家。老师气质很好,个子很高,一身运动装,精神饱满。一进门就热情的为我们拿拖鞋、开风扇、搬凳子,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之后和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老师来自上海,自幼学习钢琴和手风琴,17岁下放到芜湖,随后考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习,然后留校任教,主要教授“键盘”。而除了主修音乐,老师也有许多业余爱好,航模、机械、无线电、摄影,每一个都是老师丰富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我让我的学生在我背后说我教得不行或者教得不好,我觉得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悲哀。”在整个拜访过程中,我对陈老师这句话触动最大。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必须忠诚,也必须认真,必须严谨对待自己的事业,也只有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老师才可以说是实现了自己的教育价值。陈老师就是这样一名认真负责、真心实意为学生的老师,他可以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乐理知识,也可以将人生哲理和对青年的劝诫都融进了他幽默风趣的语言中,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真真正正的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社会的期待,真正地为我们树立了热爱生活的榜样!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曾经意气风华的少年如今也满头白发,他们的思想和教导将更加值得我们去聆听、学习。“晚晴”对话,就是这样一个跨时代和专业的影响与交流,是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更是过去对未来的声声寄托。当代青年应该学会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继续传承、努力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02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