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八百里皖江之首,千亩碧波,稻虾共生,绘成一幅绿水青山的好模样。7月10号,安庆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养班“生态脱贫攻坚·构建美丽中国”三下乡实践服务队前往宿松县千岭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近年来,宿松县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其中“稻虾共作”成为千岭乡扶贫的特色模式,该模式综合利用水稻秸秆和水利资源,以农田流转大户为主体,以示范基地为抓手,运用种养大户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各地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助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实现“稻虾共作”扶贫梦。
“稻虾共作”生态扶贫基地 (学生摄影记者 马银)“稻虾共作”的主要经营模式为“农户+公司”,主要扶贫开展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捕捞期为贫困户提供捕捞工作,发放工资,另外一种是为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提供鱼苗,在养殖成熟以后集中收购进行后期销售。
对“稻虾共作”的优势,实践队队员李静贤十分好奇。黄雀畈生态扶贫基地负责人宋永江解释道:“稻田为龙虾提供了天然饵料和栖息地,养出的龙虾个大味美销路好。同时,龙虾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其粪便和残饵又可为稻田增肥,稻谷产量提高且有机无公害。这样一来水质也变好了,龙虾和稻谷的产量也提高了,村民的收益也就增多了。”
实践队体验捕捞龙虾(学生摄影记者 徐孟云)“稻虾共作”为宿松当地生态环境起到极大的修复作用,现在湖面上长出了许多麻叶草、荷花等生物。2013年12月安徽省政府批准后,宿松县设立了湿地保护区,划定了保护湿地生态红线,组织专人在保护区设置了界桩、界碑和宣传碑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同时,宿松相关干部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湖泊围拦网拆除工作,成效显著。这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无疑为修复湿地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
修复水质问题,就面临渔民上岸的民生问题,退渔还湖工程也成为宿松政府着力解决的关键点。
在宿松政府的努力下,退渔还湖工程得到了广大渔民的积极响应,“通过统建租购,目前我们已经装修好了260余户渔民安置点,这里总共有320户。此外佐坝乡还有98户。”当地村民刘宝安说。
实践队调查得知,每年的四月初到九月三十号是宿松县的闭渔期,在此期间,宿松政府会组织当地上岸渔民去周边的养殖基地做零时工或者去学习。在上岸的两年过渡期内,宿松政府也向农村户口的渔民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自宿松县人民政府实行江湖禁渔令之后,渔区的生态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湖里的水也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水草也多了起来。”刘宝安说。
实践队员收集水样(学生摄影记者 徐孟云)实践队通过一天的的走访调查,看到宿松县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实践队相信,长此以往,生态文明建设将迈向更高端,并将带给百姓更多获得感。
(学生文字记者 马银 沈娇阳 陈明香 桑丽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05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