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同行,与老同心”,紧跟李总理脚步,走进老龄化当下
在中国逐步走向老龄化的大趋势下,有一个社会矛盾已然愈发尖锐——“养老问题”。日前许多“老龄化”报告都将目光集中在社保、养老制度、医疗补助等等问题上,我们发现老人的内心世界缺乏我们深入的探索,目前精神养老的状况如何?老人们和自己的家庭是否存在矛盾?目前老人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我们非常好奇老龄化背景下老人们的内心建设状况,针对这个问题,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同学组成了“与老同行,与老同心”社会实践小分队,我们将以杭州市为范围,对期间的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机构进行走访,进行一次深入老人内心的调研,走进老人内心世界,走进老龄化的当下。
由于老人是一个敏感又特殊的群体,为了保证我们在与老人交流过程中的言语得当,同时更好的打开老人人们的“话匣子”,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我们特地邀请了学院的心理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集中辅导,在这个辅导中,我们学到了相关共同技巧和礼节。
在老龄化的当下,国家正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产业,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做铺垫,听闻李克强总理曾参观过杭州市拱墅区的和睦新村,我们小队决定紧跟李克强总理脚步,将“和睦新村”作为我们实践的第一站。
在我们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和睦新村中的老人们成群结队,对自己的养老生活大为满意,这确实是出乎了我们调研小队的意料,在我们的普遍观念中,脱离居家养老以外的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应该会出现相关的心理问题,但事实上,调查结果却是与我们预期的相反。
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告诉我们,她有一个孙子,孙子从小与她一同生活,当她辛辛苦苦把孙子拉扯大后,因为房产问题她与孙子之间出现了极大的家庭矛盾,一生操劳为子女的她,在这个问题上最终选择妥协,她背上自己的小挎包,带着公交卡,穿行在这座城市,希望为自己寻到一个养老的居所,我们所在的和睦新村就是她的其中一站。最后在同学们的安慰和老人的泪眼中,我们结束了对老人的采访,望着奶奶步履蹒跚着渐行渐远的身影,我们突然意识到,在我们的固有思维中,居家老人这一群体,因为有家人们的陪伴,会更幸福一点,但其实我们没有考虑过居家老人同家人之间的矛盾。
调研做到现在,发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现象与传统观念相龃龉:居家养老不一定幸福,社区机构养老不一定不幸福。
居家养老不幸福的来源是子女无暇顾及老人和老人每日的相处中逐渐产生矛盾,或者就是独居老人孤独带来的不幸福。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老人们其实心底是不愿意麻烦子女的,她们喜欢热闹,但不喜欢给子女带来负担
关于老人的心理问题,我们反而感觉在机构养老中,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容易被察觉,反而是那些居家老人,他们的心理问题才会比较严重。
所以我们就想到了一个大众的固有观念: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不好,不孝顺,不人道
事实上,这个观念真的正确吗?这是我们在第一站调研后,这个疑问,留在了我们每一个成员的心中。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总结了以下几点:
1.现在这一代的老人没有文化,大部分出身在一个难以接受教育或者教育程度不高的时代。
2.文化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追求和人生目标。
在他们从小的观念里面。美好的生活就是能吃饱不生病,随着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要求已经满足了,所以有一些老人就已经没追求了,心里状态已经呈现一种迟暮的状态了。
中国老人心态老了,但其实心态年轻人就年轻,
3.这一代老人和下一代老人的情况会不一样。
年轻的时候接触的教育,对老人以后养老的心态至关重要。
4.现在老人不去追求自己人生价值
把自己当成弱势群体,中国老人未老先衰
5.老人怕给子女负担,这一代的老人一直在为儿女而活,年轻的时候赚钱,养子女晚年了又怕生病,给子女造成负担,形成了他没种很特殊的矛盾,就是又想被照顾,又怕被照顾麻烦子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19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