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数据显示,人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约1.2公斤垃圾。杭州现在一天的垃圾产生量是1.2万吨,也就是在3至4年间,就可以把一个西湖完全填满。就算是垃圾填埋场的工作人员凌晨2点起床,3点钟上班,365天不放假,也赶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
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厦门市的垃圾分类情况,2019年7月14日上午,绿色智行实践队走访了翔安区。
整治垃圾问题不放松
实践队员们调研走访了翔安区的东兴社区和洪前清洁楼,了解到,翔安区部分居民区垃圾只分为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类,且其他垃圾类垃圾桶和其他垃圾类垃圾车数量相较更多。但即使分成两类,洪前清洁楼负责人跟实践队员们表示垃圾车还是没有实现垃圾分类运载,而是全部运载。
通过调研,实践队员们知悉,翔安区的垃圾分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做到垃圾不落地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做好垃圾分类才是唯一选择。要成功推行垃圾分类,小区内分类基础设施一定要到位,不能只实行两分法。而且,除了让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在垃圾运输时,也需要由不同的垃圾车来运载不同的垃圾。如果东兴社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就可以减少因增加不同类别垃圾桶及垃圾车而带来的成本。应该看到的是,垃圾分类着实需要各端的共同配合。
实践队还调研了翔安区商场内的垃圾分类情况,了解到商场的有些楼层只放了一类垃圾桶,导致了顾客无法进行基本的“二分类”。商场内人群流动性大,是否采取新的垃圾分类模式,取决于该区域的垃圾分类情况,“一只桶”的形式可以有所改变。
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短时间内必然会对商场内管理、执行成本产生影响。对于目前翔安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商场可以先对顾客产生的垃圾进行“二分类”(可回收垃圾与其它垃圾),来达到分类、回收的要求。同时,垃圾分类工作要循序渐进,之后,若有垃圾分类新的方案落地,商场方要积极配合,方便商场正常运转。
坚持垃圾分类不动摇
通过对翔安区的调研,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从消费端角度上看,消费端垃圾混扔只是一时方便,带来的回收难题无法避免。分类工作必然是大势所趋,但现阶段,分太细也不符合翔安区现在的劳动力实践分配的规律。其实垃圾回收处理是多个环节连乘的多级劳动,各级各管一段,多级连乘完成流水线分类作业,居民就是流水线的初级。但这条流水线当前初级人口多,工作复杂,每天的分类乘上人口,就是天文级别的劳动力总工时占用。综上,现在翔安区的垃圾分类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管理的一种阶段,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垃圾分类的主力应是居民本身,政府的宣传不能终于口头轻于行动,要落实到户才有效力。现在垃圾分类的形势如此严峻,不只是上海、厦门急于垃圾分类,整个中国都很着急。中国可以发挥人口的优势,动员广大人民先积极参与到自家垃圾分类的工作,并且建立垃圾分类储运的运作机制和回收利用垃圾的下游产业,就可以让垃圾变废为宝,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
(文/涂雪彬 图/庄玮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20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