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合阳,四郊阴霭散,万里舒霜合。“渭水拾遗”小分队迎着清晨的微风,来到合阳县文化和旅游局,采访史沛鸿老师。
从合阳诸多非遗的发展现状,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史老师站在政府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地传统非遗的传承问题。
史老师提到,合阳县的非遗种类众多,内涵丰富。其中,花馍凭借其夸张的造型,精细的做工,艳丽的色彩,丰富的内涵,走在合阳非遗发展的前列。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花馍应用广泛,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极具代表性,生命力十分旺盛。
然而,合阳花馍也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危险。史老师告诉我们,老一辈的花馍传承人做出来的作品是极具个人特色的,匠人们在制作过程中为其注入了个人的情感、思想。而如今市场上大部分花馍是按照固定的样式制作,售卖花馍的商家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生产流程,过度关注销售利润,而忽视了传统技艺内涵。
史老师坦言,当地政府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力度还不够,部分民间协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许多现代手工艺人对花馍的认识存在偏差,真正懂得传统内涵的匠人越来越少。花馍严重商业化违背了非遗传承的初心。
非遗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能作为衡量非遗发展的标准?扩大人民群众对非遗产品的需求是否是非遗发展的最终目标?非遗的传承发展是否必须要走商业道路?如果非遗商业化,传统内涵又该何去何从?这都是非遗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离开文旅局,我们又前往几家花馍销售门店了解情况。诚如史老师所言,许多门店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制作模式,商家会提前制作好底座,然后根据顾客的要求,将相应的面花直接插到底座上,不同的面花都已形成固定的组合,代表不同的寓意,花馍店的商业发展模式无可厚非,适度商业化有利于传统非遗融入新时代,但我们所要维护的非遗,是老艺人们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加入自己的创意想法而创作出来的有灵性的艺术作品。因此,非遗的传承绝不能丢弃地域文化和民俗内涵。
拜访了几家花馍门店后,在民间艺术协会主席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纸塑窗花艺术家刘民芳老师家中。刘老师出身于有深厚民间艺术基础的家庭,自幼热爱加之家中长辈的言传身教,练就了老师炉火纯青的技艺。从采访中我们能感受到,有涵养,有魄力,但深藏不露是老师坚守的艺术阵地,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她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初心,在追求艺术升华的道路上穷追不舍。
从史顾长的言语中,在刘老师的经历中,我们体会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重要的不是个人的发财致富,也不是产品的人所众知,而是非遗传统内涵的弘扬与承接。在一天的走访中,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纵使步履阑珊,仍踱步桌前做起自己一生守候的面花,听到艺术大家放下一切功名利诱,不求回报说出“为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做一点贡献”,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非遗背后的传统内涵与传承精神。如果商业化无法避免,那么放在首位的必是传统内涵的保留,这才是我们传承非遗的最终目标。
图文:赴澄城合阳“渭水拾遗”调研纪实实践团
审核:雷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21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