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东北系辽沈,军民一心破万难
——记辽东赤情第三站
在参观过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和黑山阻击战纪念馆后,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我想,这份心情应与七十年前各位先烈一般,愈战愈勇,愈勇愈强。我们和他们一样期待着大决战的到来,期待鲜红的旗帜在东北大地飘扬,期待胜利的凯歌在东北大地奏响。
我团与东北大学冶金辽宁暑假社会实践团合影
塔山与黑山的战役胜利就如同推下多米诺骨牌,一块接一块地倒塌,必然将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推入深渊,辽沈战役必然迎来胜利的结果。漆黑长夜正在褪色,东方破晓在即。
闹市静处人怡然
辽沈战役纪念馆位于锦州市,地图上单薄的印刷体并未告诉我们太多。对于我们这些远来之人,这座纪念馆像是个例外,一个在繁华闹市里的意外,可未见全貌,难下定论。
7月20日上午,我们一行跟着地图指引,来到了辽沈战役纪念馆,与当地的人文风情撞了个满怀。纪念馆一词在这个林荫成海,游人如织,老少怡然自乐的地方尽显单薄,更像是一处纪念公园。在公园里的生活已然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老人二三结群,或在水域旁垂钓,或在凉亭处吟唱,或在树荫下下棋,或在广场上放风筝。小朋友稚嫩可爱,或在大人陪同下风一般在公园里撒野奔跑,或在刻有烈士名录的长碑前驻足识字。或许是周末,园内青年学生也不少见。公园占地极大,中间有一广场,两侧是长达数百米的英雄纪念碑,上万个先烈的名字镌刻其上。广场中间是一座人民雕塑,后方才是我们要去的纪念馆。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实习
红色文化代代传
一位老人热情洋溢地与我们交谈起来,分享在公园里的日常琐事。说起辽沈战役,老人更是如数家珍,讲述了一些故事,并嘱咐我们一定要去几个地方细细品味。可见,辽沈战役的红色文化已深深融入当地人文。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稚子,都能说出一两句有关辽沈战役的话语,让我们这些学习红色文化的人深感汗颜,生活里无声的教化才最有意义。这里的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可才是最令人震撼的。
这样的文化现象不是偶然,馆内一行红色大字阐明了一切“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可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从出生起就与辽沈战役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参观伊始,我们学到了一个道理:红色文化的纪念可以是在泛黄发旧的信笺长文里,可以是在意义重大的器皿武器里,可以是在复原如初的战壕高地里,更可以在这片土地养育的众人身上,他们就是红色文化最好的传承。
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前来参观的市民
军拼民援释东北
展馆分为四部分:支前馆,英烈馆,战史馆,《攻克锦州》全景画馆。
支前馆里,我们见到了从人民中走出来的战争。“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地区共参军160万人,青年军人达百万。粮食上,人民总共献出粮食450万吨。衣物上,男女老少缝军衣,做军鞋,连夜赶送衣物。医疗上,村村设医院,家家当病房,人人作看护。军民一心,难分彼我。试问这样的战争又如何会输。
全景画馆里,我们见到的是一幅360度的环形画卷,画卷之前布置有战斗实景的沙盘。配合灯光与音乐,硝烟此起彼伏,枪弹如暴雨般倾下,烈烟滚滚,火光熊熊,仁人志士吼声震天,义无反顾地冲向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我们流连于此,觉得自己渺小如微芥,只能为先烈们献上崇高的敬意。
实践团成员合影
三天的行程,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而结束。碍于时间,我们只能匆匆赶往下一站。我们知道,我们学习到的只是红色历史的一隅,对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我们仍认知尚浅。或许就应如同锦州人一般,将历史也视为一种生活,在安居乐业时也明晓身上所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为复兴民族大计贡献力量。
东北大地上,除了有内忧,也要有外患。今天落日后,“内忧”便告一段落,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会在“外患”里前行,探索民族大义。
7月20号
资源与材料学院 沈阳-锦州-葫芦岛-秦皇岛 红色足迹追寻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29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