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生三下乡:承翼小队秉传承之心,守非遗之韵
7月16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承毅调研团于河北邢台威县进行了亲身传承非遗、播种保护非遗之心等一系列体验与调研活动。
为进一步了解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有发展状况,承冀队员前往当地文化局采访文化局局长闫局长。承冀负责人事先与闫局长取得了联系,队员们为此次采访也是准备良久,咨询了解的笔记已经准备的较为完善。此次队员们着重了解了当地的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梨花大鼓,乱弹,梅花拳,土布纺织)的历史演变轨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
关于以上问题,闫局长提到,非遗一路以来的发展其实都秉承一个原则——基本内涵坚持不变,而内容形式则根据时代演变进行有益的增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以及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表现和公众传承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有了经济化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和现代媒体的合作。对于未来将持续发展非遗的大众性,通俗性,使其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承冀队员对此深有感触,便于闫局长聊起了他对当地土布纺织的具体看法,以便为之后的调研做好完备的功课。
图为闫局长为承冀队员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承冀调研团受到闫局长的指导与启发,一同来到了当地的土布纺织实体店。据悉许多国家领导人曾经来过这里慰问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人,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推开门,一打眼便看到了许多五彩缤纷的布匹陈列在柜橱上,织布机上还留有一匹尚未完成的作品。承冀队员们和传承人陈阿姨热情的交流起来,据传承人说,土布纺织在当地只有这一家还在坚持的做下去,其余的都随着时代的洪流而转从他业了。另外承翼队员们也了解到威县土布纺织工艺形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主要是世代相传,其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无确切文字记录,由于土布纺织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受自给自足观念的影响,土布纺织通过家传,农民相互帮助借鉴,其技术广为普及。
而今天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布纺织工艺是威县劳动人民长年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它保留发展了中国传统和纺织枝术,承载了自元末明初以来各个时期的科技、艺术、民俗、信仰等传统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研究中国纺织技术的发展脉络有着重要作用。此后,承冀调研团与传承人学习了解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工艺品和实用品,比如说耳枕、虎头帽、虎头大衣的用途及风俗。最后,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土布纺织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于在能力范围内帮助非遗更好的传承下去。
图为传承人为承翼队员讲解耳枕的制作方法与实际用途最后受非遗文化的熏陶,承翼队员对店内复古而又新颖的小饰品产生了别样的情愫。队员们站在那一排排的工艺品面前,目光久久不能离去,在观赏的同时队员们注意到每一个工艺品上都印有王母村的标志。
对此承冀队员询问了传承人之后了解到,王母村老粗布是威县土布纺织的代表,王母村粗布别花作品《中国梦》更是其典范作品。王母村老粗布具有绿色天然,健康环保,调节睡眠,美肤保健,冬暖夏凉,透气吸汗,抗静电,不起球,不卷边等特点。从棉花种植到织成布做成成品,不使用农药和化学染剂,经过传统水洗克服了棉布易缩水的缺点,是真正的绿色生态纺织珍品。
图为承翼队员与土布纺织传承人合影。
承冀调研团队于土布纺织的探索与宣传将持续跟进,队员们必将一路坚守初心,秉传承之心,守非遗之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29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