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创新精神,传承非遗文化
摘要:分析非遗调研结果,总结非遗保护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可圈可点、至关重要的五年发展历程。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为深入了解非遗的现状,并作出对非遗的保护对策。7月21日,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红心港湾,非遗调研”实践团全体成员聚集在一起,针对前期调研结果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分析。
用创新传承非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不是凝固的,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要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实践队员一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创新精神来提升自身活力,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非遗走进生活
非遗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非遗的生命在于传承,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经过对问卷调查的讨论与分析,实践队员们更加确定了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的理念,同时认为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对传承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激励新人去学习,去保护,去传承。
“互联网+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针对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较低这一问题,实践队员们认为,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利用互联网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必然趋势,数字技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上活化,能够更好的让非遗文化之魂魄与互联网技术之肉身结合,吸引年轻人主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激发新的创造力。
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通过此次探讨,实践队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深的认知。在今后的活动中,实践团会继续积极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供稿人:唐巍巍 张丁 马沃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46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