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一种与亿万群众生活最贴近及有着紧密关联的文化财富,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7月12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赴开封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前往开封市顺河区理事厅街38号,有幸在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的带领下参观了汴京灯笼张制作的各式灯笼,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汲取传统智慧,培养脚踏实地、勇于思考创新、勤奋务实,追求极致的精神。
万事磨砺以须,不畏困难重重
在出发之前,调研团就根据当天的天气,路线,做足了准备,而后就早早的出发了。虽然在行车途中,不少路段出现了堵车的行为,调研团队果断凭借经验选择了一条最近的小巷。到达目的地之后,因找不到单车存放的地方而四处兜转,不过调研团队在路人的帮助下很快解决了这个麻烦,正因如此,准时赶上了与“汴京灯笼张”的第七代传承人探讨的时间。
强调顾客互动,传承文化记忆
进入“汴京灯笼张”博物馆之后,张俊涛先生首先带领调研团参观了独具特色的大灯代表——‘母鸡下蛋灯’,“这个‘母鸡下蛋灯’是我父亲张金汉先生制作的机械传动彩灯,仅使用了一个小电机,投币接通电源后,母鸡能做出展翅、振翅、张嘴等动作,在整体倾斜后会下出一枚爆米花‘蛋’。”张俊涛介绍,虽然大灯有市场,利润大,但为了防止文化记忆的失传而导致民族文化缺失,还是要将目光转向市场低迷的小灯,正因如此,才有了至08年被评为非遗后长达10年的坚守与传承。
创新驱动发展,妙想与时俱进
“灯笼张”已经恢复了走马灯、立体汴京八景无骨花灯等近50种传统古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张俊涛先生向教研团解说:“比如有很多尖刺形状的绢纸造型灯笼,来源于一种叫蒺藜的植物,谐音是吉利;无骨花灯没有骨架来定型,全靠灯皮本身相互支撑,谐音便是五谷丰灯;木雕上面展示了一个人眼前有只蝙蝠飞过,意指福到眼前;而走马灯利用热力学原理,维持热能与机械能的平衡的同时,也带给大众美妙的灯影视觉享受…”他及其父辈以坚持复原传统花灯和不断创新赢得尊重,很多奇思妙想和与时俱进被业界称道。
注入科技元素,建设智能云库
目前博物馆有100多个品种、400多盏的花灯,几十万件木雕,然而单单靠传统流程,制作繁琐,工程巨大,很难全面系统地将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张俊涛介绍,根据记载的雕塑大多很复杂,看似相同的两件手工艺品,其功能截然不同。而在未来需要做的就是提取其中的纹饰,建设属于自己的数据库,这对于文物的修复,传承, 流入市场至关重要。
参观“汴京灯笼张”博物馆,对于了解灯笼背后的文化以及未来的趋势十分关键,有助于调研团结合实际为深入探索市场做好准备,同时揭示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善于汲取先人智慧,并学会融会贯通对于未来学习与发展都至关重要。
7月12号河南省开封市
团队负责人:王芙蓉
撰稿人:郑金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54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