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库公路的前半段,有一个地方叫乔尔玛,那里有一座烈士陵园,安放着168名为修建新疆天山独库公路而牺牲的官兵战士。守墓者叫陈俊贵,而那部让中国人为之感动、流泪的作品《守望天山》的主人翁便是他,他为建设这条天山之路而牺牲的战友义务守墓20多年。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2013《感动中国》陈俊贵颁奖词
7月18日下午,长安大学赴新疆“访沙漠公路,强国之交通,守绿水青山“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烈士陵园,并有幸得到了与陈俊贵夫妇交谈的机会。
守墓老兵-陈俊贵
他们是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没有过多的言语,看起来并不起眼,老实巴交的在烈士陵园门口摆了个小摊。要不是司机师傅告诉同学们,同学们绝对不会知道他就是为战友守墓的守墓人。
一位老兵的守候
“我这一辈子,做过一件最大的错事,就是吃了四个战友们最后一个救命馒头;但是,我也做对过几件事:一是当了兵,二是娶了个好老婆,三是在这个烈士陵园守墓。”三十多年前,部队在天山修路,遇到大雪封山,官兵在雪山里弹尽粮绝。陈俊贵等四个战士奉命求援,在雪地里走了三天三夜。在最后关头,班长郑林书命令陈俊贵吃掉最后的馒头,而自己壮烈牺牲。陈俊贵腿部冻残,复原后带着妻儿重返天山,为班长及逝去的战士守墓,而这一守,便已过了二十六年。
实践队员与孙丽琴在乔尔玛烈士陵园合影
这么多年,您们回家了么。
“没有,”陈俊贵的妻子孙丽琴说到“我老家是吉林省前郭县的,从随着他(陈俊贵)来到新疆,就再也没回去,父母去世也没能赶回去。想家?咱说心里话,30来年了,能不想家么。以前每次我想家都在半夜一个人出来偷偷的哭,现在老了,没眼泪了,哭不动了。”她擦了擦眼角:“你问我有机会还会回家乡么,我在这待了近30年,舍不得这群战友们,有机会的话我只想回去看一眼,能看一眼就好,我这辈子就扎根在战友旁边了。”
通往天山深处的路
197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修好这条天山公路。为此,数万官兵奋战十年,1983年9月,一条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连接南北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全长561公里的独库公路建成通车。
实践队员在独库公路
这是一条不平凡的路。它的贯通,使得南北疆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对于沟通南北疆交通、增加各民族团结、开发建设边疆、缩短南北疆的运营里程、活跃经济,以及巩固国防,均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堪称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独库公路有三分之一是悬崖绝壁,五分之一的地段处于高山永冻层,跨越了天山近十条主要河流,翻越终年积雪的四个冰达坂,其驾驶难度可想而知。但沿途风景只能用神奇来形容,从古龟兹王国所在地库车向东北方向沿国道217线前行,独库公路就开始一层层剥开它的神秘。沿途可欣赏火红干燥的克孜利亚山地景色,神秘险峻的峡谷风景,天山腹地茂密的植被和游牧风情及浩瀚的草原景色。正因如此,它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
这也是一条英雄之路。当年的筑路官兵,硬生生地在“不通”的达坂上凿通了隧道,在黄羊都望而却步的达坂上修建了通途,跨越了不可逾越的山峰……在长达9年的公路建设中,有上百名解放军战士因雪崩、泥石流等原因而长眠于乔尔玛烈士陵园。他们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16岁。“当年并没有任何工具,全部都靠一双手。”陈俊贵望着远山,山尖的那一抹白似乎也承载着这段壮阔而又不敢回忆的岁月。“手里拿着什么?铁锨、锤子。一锤一锤凿下去,再放炮炸,背上背着背篓运(石头)出去,物资工具都是背进来的。这条路,要是放到现在,肯定不会这么费力,更不会牺牲这么多战友啊!”
一条路,一辈子
在谈到未来时,陈俊贵看的比每个人都豁达:“回到天山脚下,就是为了一个情字。快30年了,我自然是扎根在天山了,就连我儿子,他也在这里,我们老两口没了,这墓就给他来守。他跟你们学的一样,后面这桥就是他参与建成的。”陈俊贵指着不远处两山之间的一座桥,谈到儿子,他满脸的自豪。
实践队员与陈俊贵合影
陈俊贵为班长守墓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每年慕名前来祭拜英烈的游客络绎不绝。每逢“清明”、“八一”,都会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前来打扫,陈俊贵均细心做好接待和展览馆的讲解工作。
草长草枯,风起雪落,三十年的雪雨风霜,早已让曾经那个英俊的东北小伙变的一脸沧桑。清贫孤独他都不怕,只要守在战士们身边,他的心也就踏实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56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