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生机转化钓,天工人巧日争新——浙江财经大学 “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访干漆夹苎工艺传人”实践服务团开展实践活动
在当今世界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吸取的同时,强调要立足弘扬民族传统精神,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方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干漆夹苎工艺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其中正是寻求到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巧妙平衡,让其成品可以流传千年依旧熠熠闪光。
为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和校团委联合举办“非遗”深度文化之旅主题实践活动。为挖掘技艺背后的传承与发展,近日,浙江财经大学 “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访干漆夹苎工艺传人”实践服务团一行7人齐聚台州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天台山佛教城,采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唯一传承人汤春甫大师。
中国匠心,走出国门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干漆夹苎工艺作为手工技艺类第53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备受关注,社会各界都很敬佩汤大师作为干漆夹苎的传承人将这项技艺发展壮大,与时代潮流相结合的魄力,并希望获取经验,挽救目前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困境。
汤大师谈到,若一项非仅仅依靠政府一年五万的补助,而缺乏自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濒临消失是时间、自然规律的选择。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需要考虑如何将非遗传承下去,发展下去,怎样从保护、务实寻求平衡,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效益。因此市场化、创新化都是提高非遗活力的基础,保护与发展是相依相存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首要要有生存能力,要紧随时代发展,为人类文明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首要要有生存能力,要紧随时代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这样的非遗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例如,像干漆夹苎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可以对其进行“软化”即创新。干漆夹苎这项技艺不仅可以给本民族提供服务,还可以为其他民族提供服务。将技术融入在民族文化中,非遗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文明中共同的家园,这项技艺为其他文明的服务增进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将这项技艺投入人类共同财富使其市场面向对象、服务对象更加广泛从而创造财富,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现在天台山佛教城在澳大利亚悉尼等地均设有自己的公司,既展出自己的作品并派出工作人员到海外加强业务交流,又可以解释自己的艺术作品与文化,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天台山佛教城曾为瑞典诺贝尔奖工作站造像,为澳洲总理造像,作品出口到超过60个国家地区,是真正做到生产性保护,让干漆夹苎充满活力。
千年技艺,困难重重
虽然干漆夹苎工艺发展喜人,但是不可避免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是人才问题,唯有新鲜血液不断注入,技艺才能不间断。天台山佛教城采用学徒制,定期从初中或职高刚毕业的学生中招收学徒,以老师傅带小师傅的方式培养新一代;也会办培训班,让有基础的人可以得到技艺的提升。第二是材料问题,没有好的材料是做不出好的东西的,现在造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木胎,木头是留在里面的,另一种是脱胎,是用泥的做完之后把泥掏掉,泥还可以循环使用。因为木头在恶劣环境下容易开裂,适于制作的香樟木也在日益减少,所以现在以脱胎为主,脱胎方法成本会更高,但也能够储存更久。第三,与其他产业相同,天台山佛教城也会遇到造假问题。造假者采用劣质的替换材料,一尊与人等高,原成本需要4万元的造像在造假者手中只需要一两千元。尽管天台山佛教城通过注册商标,在造像底部刻印等方法反击造假,但仍然无法从根源解决此类问题。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
之后,实践团还采访到汤大师的第三代传人王惠芬师傅、应薛钢师傅。在一线师傅眼里,干漆夹苎技艺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汤大师的执着坚守与全局视野,离不开天台山这片孕育文化的土壤。师傅们谈到学艺初心,正如汤大师所说,坚持在很多层面上可以称之为工匠精神,要达到这种境界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修行,特别是作为手艺人,工匠精神尤其重要。
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要做到德艺双馨,德是一个生存标准,艺是一种本领。汤大师近六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干漆夹苎工艺上,是师傅们愿意学习效仿的。他们的一生就是为了这个手艺一直做下去,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事迹,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埋头苦干,不为人知,但却为人动容。
在不断对干漆夹苎技艺探索发现的道路上,同学们全方位地了解了该技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意义,以及汤大师等老手艺人为了发扬技艺而作出的创新与努力。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就像掌握干漆夹苎这门技艺需要至少二十年,前二十年是孤独,是寂寞,是烛光里低头雕刻的清瘦脸庞,后二十年,受得了寂寞,守住了本心的你,终将迎来天台山漫山遍野的杜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68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