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给长临河镇的景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光,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发展的新机会。7月15号,安徽师范大学赴合肥长临河镇探访吴氏宗祠团队来到了老街,通过采访长临河镇综合文化站的王超主任和走访当地居民来了解长临河镇的发展现状。
生态为纲,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据王超主任介绍,如今长临河镇发展十分重视生态环保,以生态为建设之纲,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就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要是家园被破坏了,那还谈什么发展,都是空的。”王超主任严肃的向队员们说道。
图片为队员们采访老街上的环卫工作者。吴京晶提供
队员们了解到,长临河镇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力推动污水处理厂、藻水分离站、十八联圩湿地等项目的建设,共抓大保护,致力于将长临河镇的绿水青山打造成合肥市民的城市花园,同时也为千百种鱼类、候鸟提供栖息的乐园。除了保护自然环境外,长临河镇还注重居民生活环境的保护。队员们采访了老街的居民和环卫工作者,“最大的变化,那当然是老街的环境变好了,没有堆积的垃圾,也没有乱丢垃圾的了。”一位当地居民开心地说着老街发展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另一位环卫工作者则表示他也很高兴能在退休后为老街做出贡献,每天清扫地上地垃圾,督促居民不要随地扔垃圾,保护生活环境。显而易见,当地居民们都很高兴自己的生活环境被改善,也乐意为生态环境保护献一份力,毕竟谁都希望能生活在一个环境干净,空气优良的地方。
旅游为擎,以旅游带动当地消费发展
据了解,长临河古镇源于三国赤乌年间,历史悠久,山水相依,位居巢湖之滨,自古便是车水马龙的繁忙小镇。现通过将长临河镇上的文物古迹与现代化方式相融合,古今结合,将长临河镇打造成古色古香的旅游小镇。青砖黛瓦马头墙、“丁”字形老街、景色秀丽的四顶朝霞、古典优雅的六家畈古民居、巍峨挺拔的振湖宝塔……都是长临河古镇的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图为队员采访老街上的一家商户。吴京晶提供
在走访了老街上的商户们后队员们了解到,自从这些旅游景点的开发后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客流量,他们的收入也有所提高。一位饭馆的老板娘乐呵呵的说:“要不是近几年来这里的游客变多了,我们一家子有了些收入,不然早去外地打工了。”在此次走访中,队员们发现在这个镇上生活的居民大多是老人们,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他们子女早已在外地工作了,很少有留在当地。确实,在未开发旅游业前,这里也只是个小镇,能提供的工作岗位远不如大城市,自然留不住人。而现在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了消费增长,商业化趋势逐渐明显,才使得一些人愿意留下或回来做些小生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乡镇空心化现象。以后这里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回来发展,这样他们就可以既不用忍受背井离乡之苦,也能够满足自己生活,赡养老人,哺育子孙。
文化为魂,促进文化创新焕发生机
长临河镇是安徽省第一侨乡,又为文化之乡,这里有百年家风传承的吴氏宗祠、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斫琴制作、民俗文化剪纸艺术等传统文化。除了保护开发传统文化外,长临河镇还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打造了共享书店“青阳书苑”向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免费开放,给大家提供一个安静的阅读场所。队员们采访了书店的店长,她说:“我们办这个共享书店的目的就在于向民众传播知识文化,有时书店会举办一些知识竞赛活动也是为了吸引大家的阅读兴趣。”队员们还在书店里遇到了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他们手捧着书本认真阅读,眼神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共享书店的作用非凡,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兴趣,也吸引了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
图为两个小孩子在青阳书苑里看书。吴京晶提供
1952粮仓文创园也是当地文化创新一个重要表现,将废弃的粮仓改造为文创园,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之地。据王超主任介绍:“打造粮仓文创园充分发挥老粮仓的‘价值魅力’,挖掘粮仓建筑的内涵,以真实、客观的本体向社会展示粮仓建筑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传承粮仓文化的创新方式,让游客在休闲玩乐之时了解粮仓文化,以无形熏陶和潜移默化来宣扬传承粮仓文化,即达到了传承的目的,也不会因为太生硬而令游客反感。
长临河镇以生态为纲、旅游为擎、文化为魂,不仅坚持古今结合,彰显了古镇的魅力,还促进文化创新,带来了发展的新生机。悠悠古镇,民风纯正,千年传颂,薪火相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69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