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制纸鸢,一世为非遗
摘要: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红心港湾,非遗调研”实践团队拜访“马氏风筝”传承人马金山先生,深入了解“马氏风筝”制作技艺。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这是唐代诗人鲍溶描写风筝的诗句。风筝,有着许多的寓意,但更多包含着风筝制作人的深深情感。
为一探焦作市级非遗项目“马氏风筝”之美,7月22日,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红心港湾,非遗调研”实践团队来到了焦作市山阳区新丰二街128号拜访马金山先生。先生早已在自己小小的工作室等待团队的到来,他热情的请队员们进到工作室先进行了简单的参观。
一心热爱制风筝,半生投身做纸鸢
据马金山先生的介绍,马氏风筝在民间已经流传了100多年,自己出生于风筝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风筝制作高手。作为“马氏风筝”的第三代传人,马金山先生7岁便跟随父亲学习制做风筝。他深知,制作风筝不仅涉及力学、美学,更需要高超的技艺。所以,马金山先生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极其认真细致,制作一只风筝需要3-4天的时间,包括扎,糊,绘,放四个步骤,风筝的优劣全看这四个字。风筝的选材也十分讲究,一般选用5年以上、9年以下的四川毛竹,因为这种竹子韧性强、弹性大、油性好。风筝能不能飞起来,首先要看扎制对不对称、是否周正;其次裱糊也非常重要,必须把握好松紧,做到张弛有度。
马金山先生还介绍说,制作风筝不仅仅是要把形状做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能飞得起来。做风筝过程中需要考虑风筝重量、风力、风向的影响,所以说,制作风筝确实是一门高深的技术活儿。马金山先生还告诫队员们—作为学生应该学习手艺人的精神,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不怕麻烦,迎难而上。
学习制作风筝,传承与发展并举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了解“马氏风筝”的制作工艺,马金山先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和工具,在工作台上将刨子、劈竹刀、酒精灯、尺子等工具一字排开。马金山首先向队员们示范制作风筝骨架,他一手拿刀,一手捏住篾条,不一会儿,粗糙的篾条就被削得平整光滑。接着,他将篾条掰弯,放在酒精灯上烤定型。刨竹子、烤竹子、绑扎骨架……一番操作后,一只风筝骨架已经做好。
马金山先生让队员们自己动手,按照先生的讲解,队员们一步一步地制作,期间队员们不熟练的手法不时引得大家的欢笑。终于,经过一番努力,队员们协力做成了一只风筝骨架,并在先生的帮助下糊上了风筝纸。
最后,马金山先生告诉队员们“马氏风筝已经流传了上百年,我希望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越来越多的人能喜欢手工制作的风筝。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他也表示随时欢迎队员们的参观学习。
非遗的制作技艺是无价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的延续是文化的见证。通过一天的学习实践,队员们对马氏风筝的制作技艺有更深的认识了解。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队员们能够发扬传承手艺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用青春之心,建功新时代。
投稿人:杨佳欣 林志彬 魏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74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