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让记忆慢慢模糊,在老一辈的绍兴人眼中,伴随着夏日夜晚“噗嗤噗嗤”的摇蒲扇声,咿呀的莲花落声起:“尺板的笃琴弦起,我一人上台唱段娘家戏~”,那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茶余饭后片刻的悠闲,只可惜,因为各方面种种原因,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绍兴莲花落也渐渐没落在时光长河中。
7月5日,青协志愿团之曲艺莲花队的成员们受邀来到了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加了白牡丹陈祥平老师的莲花落公益教学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莲花落版本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也认识了莲花落的一个重要伴奏乐器——三翘板,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或许是因为其中存在的时代或者语言的关系,我们对于莲花落总有一种陌生新鲜的感觉,这一场预热之行,激发了我们对于莲花落的兴趣。
7月7日,我们身着红衣马甲,准备出征。
“跟着课本游绍兴。”犹记得这句以前上课时被反复提起的话,8号,成员们上午来到了绍兴博物馆和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下午去了仓桥直街,鲁迅故里以及银泰广场发放问卷。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外地游客们基本没有听说过绍兴莲花落,甚至有一些本地人也对它不甚了解,因为对于莲花落的宣传不受重视,而现代社会又要求人们说普通话,方言的流失更加加剧了莲花落的流失速度,除了一些专门的爱好者和老人,已经很少有人在听莲花落了。
7月9日,在参观完柯桥区文化馆和非物质遗传馆后,下午我们来到了莲花书场,拜访了绍兴小百花实验曲艺团,有幸见到了团长杨丽芳老师,她说:“简单的动作重复做是专家,简单的动作用心做是行家。”如今曲艺团的成就,离不开成员们的辛勤付出。我们也采访了莲花落的曲艺传承者朱泽钰先生。访台前幕后,探传承革新。随着精彩剧目《半把剪刀》的落幕,时间不知不觉走到了深夜,但是每个成员都收获良多。
碧波荡漾,蝉鸣声声。11号,我们来到了东湖,结束了最后一天举办的游园活动实地考察后,伴着一波一起的桨声阵阵,成员们到了东湖深处,拜访了钱泽霖先生,他与我们谈论了莲花落发展的现状,也谈到了莲花落未来的前景与创新。莲花落是有温度的,那些故事诉说着向善,诉说着美德.期待着经过创新的莲花落带给我们的新感受。
接下来的几天都伴随着雷阵雨,我们的实践也转到了室内,我们开始为游园活动做准备。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文创产品的设计了。我们在袋子上用丙烯颜料画了与莲花落相关的事物,比如四胡、莲花、唱词等。
7月14日,莲花落小课堂正式开课啦!来自阳明小学的同学和家长们受邀参加了此次讲课,志愿者戴赞媚老师将课堂分为了基本知识、亲身体验、游戏环节这三个部分。随着PPT的一张张翻页,小朋友们专注地听着老师的讲解,深入了解了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落。同时我们也有幸邀请到了绍兴小百花实验曲艺团的朱泽钰老师带领大家感受莲花落的魅力,朱老师为阳明小学的小朋友表演了莲花落的经典段落《回娘家》,同时介绍了关于三翘板的比拟用法和四胡的音色特点。我们播下了小小的梦的种子,期待着它们的发芽。
7月15日,成员们来到了富盛镇中心小学。富盛镇中心小学是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落的传承基地,整体的学校设计理念以及常规的教学内容都涉及到莲花落,将非遗文化渗透进孩子的日常学习之中。校长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了特色文化长廊,里面的许多社团多是关于学习莲花落的,学校提供这些资源让孩子们学习和传承莲花落。
马上来到了最后一天。16号,青协志愿服务团再次到了东湖。放晴的天气让我们如期举行了游园会,成员们将莲花落的小知识、唱腔及传统乐器——三翘板及其使用融入了“花落知否”、“花落有声”、“花落猜猜”、“花落敲敲”四个不同的小游戏,并精心绘制了帆布袋、水杯等含有“莲花落”元素的文创产品,游园卡片和宣传单页。游客们在玩得开心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
为期十多天的实践很快结束了,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感受到了莲花落发展现状的艰辛,就如同富盛镇小学的校长所说那样:虽然我们小学把莲花落作为特色在开展,但是光靠我们小学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一是所需资金不够,而莲花落专业老师又太少;二是如今孩子们大多数都用普通话,造成了现在只能听懂却不会讲的现状,同时,学生们都随着爸爸妈妈去城里上学了,生源也不比以前。而作为一名绍兴人,我也感受到了莲花落发展的艰难,在信息大爆炸的现在,年轻人很少关注传统文化了,而是更热衷于刷短视频,看网络小说,陈旧的莲花落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莲花落的创新虽然已经开始了尝试,但它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虽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我们的实践也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一种积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82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