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点燃梦想,创新成就未来
——河南师范大学“青年观察家”科技创新实践调研团个人总结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大二的暑假期间,我很荣幸能够成为河南师范大学“青年观察家”科技创新实践调研团的一员。回忆这六天的实践调研行程,仿佛还历历在目。
在这些天的行程中,我们先后奔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中国的顶尖高等学府、来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国家先进科学研究院所、参观了中国核工业科技馆、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中国科学技术馆、国家博物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优秀的展厅。
当进入到科学研究院所内参观学习时,几乎在每一个院所都能够看到有周恩来总理的一句批示“这件事情不能再延迟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里的经历。刚进入杨林老师的实验室时,杨老师向我们很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研究项目以及成果。其科研团队为我们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许多研究成果也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他通过讲述自身科研团队的一个真实的研究经历,向我们说明了国与国之间科技竞争的激烈。我们中国和美国的科研队伍都在为研究同一个问题而努力,而中国先于美国研制出来,美国却声称中美科技并行,由此可见,美国不允许其他国家挑战他的霸主地位。美国在处处打压中国,阻碍中国的发展,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正在一步步地向上迈进。每一个国家都在不断地向前努力发展自己的科技实力,在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的同时,其他国家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就像人们只会记得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却很少有人记得第二座是什么。
杨老师又向我们介绍自己的人生经历,虽然本科毕业院校并不是国内的顶尖高校,但他每天比别人多做一小时,每天进步一点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八年的时间研究一个领域,最后成为了优秀的人才,甚至超过了那些名校的毕业生。付出终会有回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杨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也明白了自己和其他高校的学生之间并不是隔着不可跨越的鸿沟,面对差距,我希望我能够淡然对待,做到不要让这些差距打击自己的自信心,不让其成为阻挡自己前进的阻碍,与此同时,也要重视这些差距,只有看到了差距,才会更加努力。只要我们肯努力、肯坚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的辛苦都不会白白付出。
我曾不止一次地思索过,专业课上学习的课程除了考试之外还有什么用,直到我了解了实验室设备的工作原理,看到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后,我才渐渐地清晰起来学的知识肯定是有用的。
参观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是我最期待的行程,浩瀚的宇宙充满着未知,也吸引着一批批的航天人前来探索。在展览大厅大门之外,湛蓝色的墙壁上闪烁的光斑,俨然天空中悬挂的星星,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太空世界。进入展览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了解了什么是宇宙空间站,什么是宇宙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时航天员在哪里,他们的任务是什么,任务完成后如何安全回到地球等等的问题,也看到了宇航员返回地球时乘坐的神舟飞船返回舱,并且能够亲手地触摸到它,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触碰到了整个宇宙空间,当我近距离地看到那一幅航天员手里挥舞的五星红旗的实物时,心头的那一抹爱国情怀瞬间化作热泪,止不住要夺眶而出。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航天员平时训练的场所,切实地感受航天员训练环境,他们每天的训练强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也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同时他们能够敢于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中国的航天事业。从1999年神舟一号第一艘无人飞船到2003年神舟五号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再到后来女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艰辛、曲折、辉煌的发展历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光芒。在我们参观完训练中心的第二天,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地返回大气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中国航天事业产生了一个个重要的里程碑,也产生了航天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中国航天人凭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实干,谱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传奇,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为祖国有这样辉煌的成就感到喜悦。也更加明确自己将来想要前进的方向。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拓宽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见识,我也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迷茫轻了,阅历重了。我要充分为未来做好准备,“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大脑”,看到了差距,就应该更加努力,拿出十足的干劲,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科学报国,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减少碰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复兴结合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86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