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早晨八点,趁着烈日还没有完全把大地烤热,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零度非遗小分队开始了探索之旅,来到了位于竹竿巷12号的武林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馆,开始了他们为期7天中第一天的“美丽浙江,问艺非遗”暑期社会实践之旅,此次活动也是为了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繁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树立文化自信,让非遗走进校园,也让在校生更好地体会非遗文化。
初到非遗馆,它深藏于竹竿巷这个房屋老旧的角落里,若非有着导航,怕是难以找到,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地方,能有什么令人惊奇的非遗文化呢?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探寻老一辈非遗传承者,对他们进行采访学习。
首先我们情不自禁地欣赏起了馆内的作品,有杭绣、盘扣、翻丝绵技艺等等。在相关技艺人员的介绍下,我们越发对这些精美绝伦的技术感到由衷的赞叹。杭绣的细密精致,装裱的独特技巧,古琴深沉的音色,盘扣的精美作品,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旗袍的前身是旗装,旗装来源于满族,也是以前的清代,到民国时又变成了汉族。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旗袍来说,盘扣技艺是旗袍的精髓之一。盘扣和杭绣因其精致的细节给旗袍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并且一个好的手艺人做出来的杭绣光泽细腻,针脚细致,栩栩如生。这些技艺都是机器学不会的,也就更不可能通过机器大批量生产。这些老师傅们都是在各自领域的大家,精湛的技艺惊艳了我们,也让我们对非遗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
随后我们对非遗文化的相关老师进行了一系列问题的采访。师傅们平易近人,也乐于解答我们的疑问。古琴的传承者章老师表示,非遗的传承虽然面临着挑战,但是对于古琴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去传承的,最主要的还是对非遗保护的宣传和对其内涵的了解传承。而其中就会存在着对非遗文化的自我消费、自我理解,所以表达出来的方式或者教出来的学生都会存在着差异,而一代代的传承就会使差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同时盘扣传承者海燕老师也表示,现在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还是很多的,虽然时代的审美在变化,有很多的年轻设计者有不同想法,但是非遗也可以在传承中进步,更好地适应现代发展。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古琴的音箱不像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在古代多用于祭祀。而且我们听说了一个有趣的知识。上好的古琴是由百年的“棺材木”所制成的,因为这样的木头水分已经完全蒸发,所以能保证古琴优美沧桑的音色。谈及古琴艺术的宣传,负责人介绍了许多文化传播方案,而且不少同学通过此次的采访,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
通过第一天的初步接触,我们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虽说这次采访活动最初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丰富我们的课外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它也让我们意识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非遗手工艺人的不易,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非遗文化传承者的坚持与决心。千古文化留遗韵,传承新风仍靠吾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90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