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来到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山街道,采访了为西善民歌做出巨大贡献的朱向东老师。
朱向东,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现为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梅山街道工作委员会主任。他曾主持出版了《文化西善》系列丛书(南京出版社出版);创办了《西善文史》;发掘推广了西善民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江苏省首家街道级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
Part 1 什么是西善民歌?
民歌,它来自于人民,来自于民间。因此,它是最有生命力的。民歌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地域性,它是在某一个区域的某一个群体中用一个特定的方言唱出来的。之所以会产生民歌是因为老百姓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有喜怒哀乐,当语言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时候,他们会用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民歌包罗万象,比如说劳动号子。就像西善桥的大夯歌,歌曲讲究节奏,内容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除此以外,民歌的歌词是生活化的,而不是艺术化的,因此,调子不复杂,内容可以变化,也可以填词。就好比西善桥很多老人,没有上过一天的学,但他们一出家门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因此有十分强的生命力。不仅如此民歌不是靠文字的记载来传承的,而是靠口口相传和代代相传,它的传承不广泛,只在一定的区域内。
Part 2 民歌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从政府体系上来讲,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往往与领导人对文化的理解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对文化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没有应有的恭敬和尊重,我们就没办法把文化真正传承下去。也就是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把它在一定范围内传承下去,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但是很可惜的是,大多数地方对此并不重视,大家都是凭感觉做事,能做多少做多少。当然,朱老师说:“我在传播西善桥民歌的时候,本身也是街道领导,有这个职责保护当地的文化,而且大家都很支持我,所以,工作环境也很不错,没遇到多大的挫折。无论是群众的配合支持还是政府在财力人力上的支持,都是得到了保障。”
Part 3 西善民歌传承的问题
民歌的传承难度非常大,一般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口口相传和血缘家族来传承的。这种方法是民歌原滋原味的一种传承,是一种乡音,也是最好的途径。但如果要按照原生态的传承,就必须要学会当地方言,可是不同区域内的方言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用传统方法进行传承难度非常大,且范围是有限的。更广泛的传承方式是对民歌进行改编,在保留它原来的曲调节奏的情况下,重新填词。使它的内容适应时代,并且朗朗上口。至于配乐,民歌一般是没有乐器配乐,只是一个调子。如果要传承的话,曲调要重新编排完整,所以要请民歌专业人士谱曲填词,做出母带,进行传承,比如扬州的《茉莉花》。现在民歌在传承遇到阻力,是因为没有孕育民歌的土壤:社会对民歌的重视不够,在传承手段上没有创新,只能用演出的方式营造虚假繁荣,那些自发的传承已经消失了。民歌多半被专业的团队替代,是非常普遍的趋势。当年西善民歌为什么能代表江苏省在中央电视台参加演出?因为其本质在于它的原生态。我们当时派出去演出的老人,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要60多岁,都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就用当地的土话来唱。南京唱民歌的地方有好多,为什么就选择了西善桥?因为西善民歌是原滋原味的,没有受到雕琢的,这就是它最弥足珍贵的地方。所以传承遇到的问题就在于民歌的传承不再是原生态,而是靠专业团队来进行演出。
Part 4 西善民歌在当地的保护措施
这是民歌保护过程中最苦恼的问题。因为按照口口相传的传统模式,街道当时在2008年以后开始组建西善民歌艺术团。由于当时西善桥没有大规模拆迁,人比较好找,而且当时的老人年龄均在70岁作用,行动还算方便,但即便在当时,街道组织一次活动也不容易。比如有些老人身体不好,行动不方便,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路上可能会发生一些意外。到目前为止,当时艺术团中的十几个骨干老人,现在已经走了三个。另外,街道也拆迁了,所以现在组织上更加困难。再加上现在,朱向东老师也离开原来的岗位了,工作人员是否要保护这个民歌文化,就要看现在的领导重视与否了。如今艺术团的老人越来越少,风险越来越大,要是找年轻一代的人,他们可能已经不会唱民歌了。所以,现在街道一年只能举办一两次大规模的民歌活动,活动造成的影响力也不大。
Part 5 对于民歌的传承,高校应该有何作为?
学校里对民歌的传承要综合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相关部门除了要意识到民歌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也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文化自信”。那到底什么是“文化自信”呢?就好比我们说的中华文化,它是有层次的,只有将每个不同地域的文化汇聚在一起,才能称之为中华文化。其实文化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一种在某个特定区域里,大家共同认可的东西。文化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现在许多民歌的传承都要靠学校来推动,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的认可配合,文化部门的主动推进以及专业人士包括文艺工作者的技术指导。高校也可以举办一些民歌比赛,设立一些奖学金来推动民歌的传承。
Part 6 对青少年学习民歌的看法
为什么要在青少年中推广民歌呢?就是因为习总书记曾经讲过:“记住乡愁”。这个乡愁是我们对故乡点点滴滴所散发的乡土气息的怀念,也就是不要忘根,不要忘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乡不可能是一尘不变的,就像民歌,它反映一个时代。到了20世纪的时候,民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精神,是文化。民歌在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文化的传承必须是从过去,现在和将来,不能断代,一旦出现断代,民歌文化就有可能消失。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从青少年抓起,让青少年从小就开始接触民歌。所以,当初街道在西善桥小学设立了奖学金,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唱民歌。每年,在学习举办一些有关于民歌的比赛,提供奖状,让学生对民歌产生兴趣。让青少年学习民歌的好处就在于让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本乡本土所长出来的文化,让学生通过唱民歌来了解继承当地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91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