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商学子三下乡:体验红色沂蒙,逐梦无悔青春
图为山东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学生在参观红石寨时合影留念。
7月21日山东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学生暑期三下乡来到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开始以“乡情千里望沂蒙,红色青春共逐梦”为主题的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当地民生,考察当地民情,为推动当地建设献出一份力量。
图为学生们在参观竹泉村旅游度假区。
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元明时期叫泉上庄,清朝乾隆年间改名竹泉村。古村背倚玉皇山,中有石龙山,左有凤凰岭,右有香山河,前有千顷田,是中国传统的风水宝地。村中有一泉,水边多竹,名竹泉。泉水四季恒温,富含人体必需的十几种微量元素,经鉴定符合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村人饮用此水多长寿、无恶疾。
就像桃花源记里一样,经过曲径通幽的小路,我们来到一处豁然开朗的平地,这就是竹泉村的竹泉所出之地了。一座刻着“宸翰亭”的亭子,迎接着八方来客。亭子不大,四檐飞角,古色古香,亭中矗立一山石,镌刻着“竹泉”二字。厅西侧的柱子上,一幅“花竹有和气,风泉无俗情”的楹联镶嵌其中。许多的游客争相在此合影留念。亭前是一方由青石条筑砌的池子,约五六十平方米的样子,靠近亭子一处,自水中突出一方方正正、布满了青苔的石块,石块中间汩汩涌出清冽的甘泉。据介绍,这就是竹泉村赖以生存的主泉。同行的朋友们忙着从泉眼中汲取着甘冽的泉水,欢笑着,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肆意放纵着自己快乐的心情。不远千里的游客,汲一瓶甘冽的泉水,带回家就算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了吧。不知宋代诗人高质斋是否来过竹泉村,是否饮过这汪甘冽的清泉。不然怎会在《复和呈莫仲篪》中写出“溪石绣苔绿,溪风飘晚凉。坐久得自若,物外知谁忙。渴饮竹泉冷,饥饭松花香”的诗句来。漫步竹林边,随处可见古朴久远的茅屋倚竹而建,走进去散发淡淡的霉味,那是时光的味道。手巧的老农在用竹篾编织一个个精美的竹篮,让远方的客人不会空手而归。他们亦是在编织着美好的生活吧。沿着青石小径,彳亍在密密匝匝的翠竹深处,可以看到古老的纺车,传承历史文化的手工艺品,冷兵器时的弯弓冷箭等等,有兴趣的话,可以到院落的边上,摇动辘轳,汲出一汪清泉,感受农耕生活的乐趣。
图为学生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师傅的合影。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也正是借助于世代少有的 “ 重视 ” ,且落身于广大的民间,才使得它有了条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乡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 “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富于代表性的特征 ” ,没错!面塑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家乡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总容易被地方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传统的面塑艺人是 “ 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 ” 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应该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因此,面塑艺术品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92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