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苏州大学“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实践团的成员们走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西路的街道上,身后落下金黄的夏日碎光,周围街道的行人们,安逸慈祥。因为学业,求职,这座城已经不知不觉变得年迈,但是它沉淀下来的文化薪火,却日益生辉。
一眼万年,愿非遗之梦永不停息
安徽,让人意想不到的隐秘古城,一路上带来了很多欣喜,不尽心酸。如今将要别离,寻访非遗的首次之旅也悄然落幕,但都知道,这不是开始,更不会是结束!还有人在努力,在宣传,在继承……无数个安徽,无数个非遗,放眼望去,哪儿有尽头?而今天是“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的实践团在拼命坚持,那明天就会有无数个觉醒者来继续非遗之梦!
匠人造物,后山剪刀
这是实践团第一次到访的民间非遗——后山剪刀,犹记当时从县城经过乡间景点最后到达后山村落,一间矮小屋舍,就是老匠人张师傅的工作场所,火光四溅,锤声铿锵,几十道工序,只为铸就一把称心的剪刀。时代固然在发展,手工艺品却在慢慢消逝……试问谁忍?一个实践团的宣传也许不能带动它的发展,但是几个、几十个呢?市场上,批量生产的剪刀是没有生命的,而款式古风、质量上乘、材料耐用的后山剪刀里可是注满了匠人的心血。这是值得被传承的非遗作品!
指尖艺术,芜湖面塑
这是实践团第二个到访的民间非遗——芜湖面塑,当时一屋子满墙挂着的面塑,瞬间带走了成员走了两三公里的疲惫,栩栩如生,顾盼生姿,面塑形象更是符合时代潮流,有小猪佩奇,皮卡丘等等,让人琳琅满目,虽然面塑的知名度不是特别乐观,但是江仁寿师傅却仍然态度乐观,热情不减,让人钦佩。随后更是耐心地教成员们做最简单的小白兔,边唱边教,其乐融融。老一辈的智慧自然全融于指尖,人物形象、所用材料、经营方式都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或许,这也是一种非遗的处世之道!芜湖面塑,来日可期!
油布纸伞,不可方物
这是实践团的最后到访的非遗——泾县油布纸伞,想必都听过戴望舒的《雨巷》,里面的油纸伞可谓是让人心驰神往,而泾县油布纸伞,更是一样美得不可方物!寻访之时,不巧厂长不在,然幸遇到做油布纸伞做了五十几年的王师傅,带着成员一同见证了一把油布伞的诞生:打磨伞柄,安装伞骨,固定伞拢,覆上伞布……动作熟练,行云流水,稳重耐心。经介绍,油布纸伞的种类多样而且用途各异,比如村民日常使用的黄布伞,比如可供收藏的手绘油纸伞等等,美轮美奂,琳琅满目。这是团队集体公认的最美非遗!
扬承非遗,筑梦民间
经过十几天的走访调研,苏州大学“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实践团的暑期活动就告一段落了。总的来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据团队的问卷调查,除泾县油布纸伞知名度尚可,芜湖面塑次之,后山剪刀最差,甚至于当地人有的都不作了解,由此观之,仅仅是申报了非遗,而得不到足够的宣传是不可行的。毫无疑问,非遗是传统文化的一支,受基层经济的限制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变得稍有脆弱,在各种网络媒体的映衬下,更是有些渺小,所以,各类实践团也好,媒体人员也好,都应帮助遗落民间的非遗登上网络平台!顺应时代发展,让网络成为群众认识非遗之梦的纽带,从而才能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下去!“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实践团全体成员正在努力,非遗之梦,来日可期!
(苏州大学“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94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